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如何應對中國崛起?

石濤2015年7月2日

德國究竟應該採取怎樣的中國政策?中國在經濟與政治上的崛起對於德國而言意味著什麼?在希臘危機充斥媒體版面的時候,一場有關中國的討論會卻在德國聯邦議會大樓裡悄然展開。

China Wirtschaft Symbolbild
圖片來源: STR/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我本來以為各位與會專家的發言的批評力度還會更大",在開始回答問題之前,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新聞和公共外交處參贊曾凡華如此表示 。

曾凡華的想法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周三(7月1日)在聯邦議會大樓內舉辦的這場討論會以"中國挑戰"為題,主辦單位是德國議會最大黨團基民盟和基社盟(聯盟黨團)。

在中國政策方面,基民盟和基社盟曾有過令人印象深刻的舉動。2007年10月,聯盟黨團推出一份亞洲政策戰略文件。其中明確指出,德國應該採取更為以價值觀為導向的亞洲政策,重視印度等民主體制的夥伴國家,而非過於側重中國。

就在此前一個月,梅克爾在總理府會見達賴喇嘛。中國政府此後停止大量雙邊對話和談判,德中關係一度跌入低谷。

八年之間的變化

2007年到2015年,雖然僅有八年時間,但世界格局和德中關係卻都出現了不小的變化。八年前,世界金融危機尚未全面爆發,雷曼兄弟銀行也還沒破產;梅克爾總理才上任兩年;中國經濟增速高達13%,但國民生產總值剛剛超過德國,還落後與美國和日本。

而到了2015年,金融危機在世界範圍內的高潮雖已過去,但希臘債務危機卻依然深深困擾歐元區;梅克爾已經開始其第三個總理任期,連續主政十年;中國經濟總量早已超過德日,趕超美國也指日可待,但經濟增速卻開始大幅下降。

桑德施耐德圖片來源: DGAP/dapd

更趨現實的中國政策

時空背景轉換之下,作為八年來唯一持續執政的德國政黨,基民盟和基社盟的中國政策又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呢?參與周三討論會的德國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長桑德施奈德教授對德國之聲表示:

"我認為,基民盟和基社盟的中國政策確實有了更為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聯盟黨和梅克爾總理顯然終於認識到,要想和中國展開包括人權議題在內的對話,就不應該採取對抗性的動作激怒中國,然後寄希望於中國人還是願意談。必須嘗試進行具有建設性的對話。我認為,聯盟黨在過去幾年裡在這方面做的非常成功。"

中國人權法治繼續遭受質疑

聯盟黨的策略轉變並沒有影響中國問題專家們對德國的中國政策以及北京政府的許多做法繼續提出質疑,即便其強烈程度不如曾凡華參贊的預期。來自柏林科學與政治基金會的希爾佩爾特(Hanns Günther Hilpert)指出,面對中國的崛起,柏林在經濟方面的應對相當不錯,但在政治層面不能令人滿意,而中國政府在保障外國廠商平等競爭以及實現法治 和人權方面的許多做法都令人無法接受。

古思亭圖片來源: MERICS/Marco Urban

來自德國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所的學者古思亭(Kristin Shi-Kupfer)則提到北京政府最近計劃加強對非政府組織的控制以及大量違反法治國家原則的做法。作為例證,她提到中國政府強迫仍未經法庭定罪的公民在電視上"公開認罪",以及非法軟禁諾貝爾獎獲得者劉曉波的妻子劉霞。

"價值觀外交"失敗?

引人注意 的是,無論是各位專家還是參加會議的聯盟黨團高層,比如致開幕辭的聯盟黨團副主席容格(Franz Josef Jung)和 具體主持會議的黨團議會事務負責人格隆德(Manfred Grund),都沒有提到2007年聯盟黨團提出的那份亞洲政策策略文件和"以價值觀為導向的外交政策"。德國的 "價值觀外交"是否已經宣告失敗?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奈德並不這樣認為:

"以價值觀為導向的外交政策並未失敗,而是有了不同的側重點。而當時的亞洲政策戰略文件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主要是為了激怒當時的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也確實部分達到了這一目的 。但這些事情早已是過眼雲煙。"

當時也曾有評論指出,聯盟黨團強調價值觀外交是想與前任施羅德 政府"劃清界線"。桑德施耐德對此評論道:

"德國所有大黨目前都已經認識到,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是德國外貿和外交政策的一個根本方面。我認為,在這一點上幾大主要政黨已經不會有太大的分歧。"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