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Deutschland Rohstoffe

Man Deng2012年5月1日

隨著國際市場上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和各國對原材料爭奪的加劇,德國也深感緊迫,並在危機中努力尋求解決之道。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 德國政界重提原材料安全問題。保守的執政黨基民盟和基社盟的議會黨團幾天來已經是第三次在國會大廈召開關於原材料的討論會議。政府和工業界擔心,德國在全球性的原材料進口競爭中會處於劣勢。而在幾年前還幾乎沒有人會想到,原材料的供應會再次成為一個問題。

在最近這段時間,一些好像源自另一個時代的單詞重新成為德國政治的時尚詞匯。"原材料保障"就是這樣一個詞,或者"原材料外交政策"。聯邦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甚至現在就警告說,德國有可能在資源分配中失利。

輸在起跑線上的德國

"我們必須非常清醒。德國在對一個任務進行理論分析上始終有極佳的聲譽,但接下來關乎到投資人、投資時間、投資地點、投資方式時,我們就常常經歷到一種情況:在我們做理論上的前期準備工作時,別的國家已經比我們搶先一步了。"

自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崛起以來,一場關於資源保障的賽跑就展開了,它不只關係到價格,還更多涉及合同、開采權和政治關係。德國工業界因此希望加強在原材料相關業務上的參與。在過去幾天,10家大公司組建了一個原材料聯盟有限公司,它將加入到重要原材料的貿易和採掘中。參與組建的是德國的大型工業集團:蒂森克虜伯、巴斯夫,還有大型汽車集團。聯邦政府已經開始與原材料豐富的國家如哈薩克斯坦和蒙古締結"原材料夥伴"關係,它旨在支持德國在當地的投資。德國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烏爾裡希▪格裡洛(Ulrich Grillo)相信,德國工業界對能源原產國而言,仍然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合作夥伴。

德蒙一合作項目圖片來源: DW

"我們沒錢,但我們有技術"

"我們不像中國人和其他一些人,有大把的資金,可以進行數十億的投資。但我們還是有很多可以提供的:我們可以提供技術,可以提供知識,所以有許多國家希望也和德國開展合作,這點是我們需要加以利用的。"

長期以來,德國的原材料保障並不是問題。西方工業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分享非洲和亞洲的礦產資源。原材料可以在市場上買到,且供過於求。當時無法預見這種現象將一去不返。大家對國際市場的信任如此之深,以至於許多德國公司逐漸退出了原材料開采,退出了在其他國家原材料開采權的參與。大型原材料集團如普羅伊薩格(Preussag)演變為一個以消費品或服務為重點的綜合性集團。原先的採礦集團也搖身一變成了途易旅遊公司(TUI)。即使是在保持對本國的礦藏如煤炭、鐵礦石的開采能力和興趣也減弱了,這些在國際市場上都可以以便宜的多的價格獲得。這一切都徹底變了。汽車供應商舍夫勒集團(Schäffler)首席執行官於爾根▪蓋斯林格(Jürgen Geißinger)警告說,對許多公司而言,原材料價格已關乎公司存亡。

原材料成了緊俏品

"鐵礦石的原材料價格在過去幾年上漲了200%,焦炭上漲了145%。如果我們現在恢復為供應商,我們就會成為夾心餅。供應商得面臨價格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我們不能把上漲的價格都轉移給客戶 - 這是一個生存的威脅"。

對特定的原材料,如電子行業必須的稀土,形勢更為嚴峻。威脅不僅由於價格的上漲,也因為實際的緊缺。中國對大部分稀土開采加以控制,對出口亦嚴加管理,以首先保障對本國工業的供應。工業界及政府的代表認為,德國到目前為止對這種發展應對緩慢。因此德國工業界的代表現在甚至有點嫉妒那些在過去幾十年來無需加入"由原材料的生產國向購買國轉變"的國家。因為不僅是中國嘗試通過大量的資本及國家合作,保障在非洲、南亞及南美的資源。日本和韓國早在六十年代就建立了國有企業專門負責原材料交易,以確保本國工業有足夠的原材料 - 這在當時完全是反潮流的。但是還有一線希望:在薩克森州的萊比錫北部,現在已開始試著開采。那裡是唯一一個在歐洲中部發現稀土的地方。

原材料稀土圖片來源: USDA, ARS, IS Photo Unit

作者:Mathias Bölinger, 編譯:簡如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