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學者發現:中國寶寶哭得更「美」

任琛2016年8月28日

德國符茲堡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全世界各地的嬰兒哭喊的聲音並不相同。有的寶寶哭起來更有調,更「優美」。

Viktoria Seerose Wasserlilie Baby Shanghai China
研究人員發現,中國寶寶的哭喊聲更像歌聲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Yangyi/ChinaFotoPress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符茲堡大學(Universität Würzburg)的威爾姆克(Kathleen Wermke)教授專門致力於研究人類的前語言時期發育過程。她領導的團隊在最新的科學研究中發現,嬰兒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受到其語言環境的影響。出生後所發出的聲音也受母親母語的影響,包括叫喊和哭泣。

這個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學者組成的團隊進行了兩組試驗。在第一組試驗中,學者們分析了42名嬰兒的哭喊聲。這些嬰兒一半來自德國,一半來自非洲國家喀麥隆西北部的Nso部落。在第二組試驗中,學者們還仔細分析了55個來自北京的新生兒的哭喊聲。

之所以選擇這幾個地區的嬰兒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德語不是一門聲調語言。也就是說同樣的音節按照不同的音調發音不會賦予一個單詞新的意義。而喀麥隆的Nso語系則和中文相像,同樣的音節組成的一個詞按照不同的音調發音,會表現出不同的意思。最直白的就是德國人談到中文時喜歡用到的"媽、麻、馬、罵"的例子。中文有4個聲調,而喀麥隆的Nso語系則有8個。

符茲堡大學(Universität Würzburg)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Rath

中國孩子的哭喊更像歌唱

研究人員發現,與德國新生兒相比,中國和喀麥隆Nso語系地區的新生兒在哭喊時的高低音落差更大。另外在短時間內的高低音調變化明顯更多,更具旋律性,聽起來更接近於歌唱。所以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嬰兒在剛剛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受到了其母語環境的影響,而不是從他們學說話時開始。這種影響從嬰兒在母親體內時就開始產生作用。他們向這個世界發出的第一聲叫喊,已經包含了其母語的發聲習慣。

當然,一個北京的寶寶和來自喀麥隆Nso部落的寶寶所處的生活環境完全不同。北京的寶寶是在電視、手機、廣播的嘈雜環境下長大的,而喀麥隆Nso部落的嬰兒所生活的環境可謂與現代科技社會隔絕。儘管如此 ,研究結果仍然表明,這兩個地區嬰兒哭喊聲中的音調變化和旋律性明顯強於德國或法國的新生兒。所以,一個嬰兒所在地區母語是否為聲調語言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雖然嬰兒的喊叫聲是研究人員的主要分析對象,但威爾姆克教授特別強調,在試驗采樣的過程中沒有特意把嬰兒弄哭。只是在耐心等待他們在特定的時候所發出的哭喊聲--比如說在要吃奶的時候。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