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周二(11月10日)在德國漢堡病逝。他的家鄉城市漢堡的市民不僅為德國失去這樣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而感到遺憾,更因為失去一位地地道道的漢堡同鄉倍感悲傷。漢堡市長、與施密特一樣同為德國社民黨(SPD)成員的朔爾茨(Olaf Scholz)曾經形容施密特是一位"著眼世界,心繫漢堡"的政治家。赫爾穆特‧施密特生於漢堡,一輩子幾乎都居住在漢堡,最終也在漢堡離別人世。漢堡市政廳周二下午降半旗哀悼這位"漢堡之子"離世。
德國社民黨議會黨團周二下午正在舉行聯邦層面的會議時,傳來施密特病逝的消息,與會者中斷會議舉行默哀儀式。社民黨主席、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嘉布瑞爾表示:"我們對施密特的離世深表哀悼,同時我們很自豪,他曾是我們中的一員,我們會很懷念他給我們提出的建議和意見。"
德國戰後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
德國外長、同為社民黨成員的施泰因邁爾則表示:"我們德國人失去了一位父親般的人物。赫爾穆特‧施密特對我們和我們的國家影響深遠。幾代人,也包括我本人在內,都受到他的智慧和領袖風范的啟發。他不僅曾是德國人的總理,他也是德國人的導師。"
德國總統高克表示:"我們在悲傷的情緒中與德國戰後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家施密特告別,同時感謝他所做的一切。"
德國聯邦總理、基民盟黨主席梅克爾周二下午也臨時中斷黨內的會議,發表了哀悼施密特的講話。梅克爾說:"我本人和眾多德國人一樣,今天獲知前總理施密特去世的消息,非常傷心。此刻我想首先向施密特的女兒和施密特的生活伴侶表達哀悼之情。"梅克爾同時強調了施密特作為政治家和出版人對德國、對整個歐洲的發展變化,也包括對梅克爾本人的成長和政治生涯的影響。
德國在野黨綠黨主席厄茨德米爾說,人們會想念"施密特犀利的文風和口才,參與政治討論的熱情及其實干精神。"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歐洲其他國家也對這位德國前總理的病逝表達了哀悼之情。法國總統奧朗德周二第一時間發來弔唁,並稱讚施密特是"一位偉大的歐洲公民"。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則說:"赫爾穆特‧施密特是我的朋友,不僅是我本人,整個歐洲都會懷念這位特別的人物,因為他的政治勇氣促成了許多改變。"
德國電視二台(ZDF)駐柏林的時政新聞總編援引德國政界人士的消息說,德國政府將為前總理施密特舉行國葬,具體日期和安排還有待確定和公佈。
赫爾穆特‧施密特生前還常被中國政治高層和官媒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因其作為政治家為德中建交和深入雙邊關係做出諸多努力。1971年,時任德國國防部長的施密特建議並督促當時的德國總理布蘭特與中國建交。1975年,施密特作為德國總理訪華,並與毛澤東會面。此後的40多年裡,施密特先後訪華10幾次,分別與鄧小平、江澤民、朱鎔基、溫家寶等中國領導人會晤。2013年,現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德國,在柏林拜訪施密特。
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是戰後聯邦德國第三位社民黨籍總理。早年他就以擅長處理危機而聞名於外。施密特在德國政壇上是最獨具風格的政治家之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odo Marks赫爾穆特‧施密特是聯邦德國成立後當選的第5任總理。早年他就以擅長處理危機而聞名於外。施密特在德國政壇上是最獨具風格的政治家之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odo Marks1962年2月漢堡發生特大洪澇災害。這對當年42歲的施密特來說是從政道路上經歷的第一場重大考驗。他拋棄了官僚主義的做法直接將聯邦國防軍派往救災現場。他也由此贏得了「行動者」的美名,在國際上也獲得了稱讚。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1969年10月22日,施密特出任布蘭特政府國防部長一職。任期內,他將兵役期從18個月減少到15個月。1972年他改任聯邦財政部長,他也由此進入了聯邦政府的權力核心。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1974年,布蘭特辭去總理一職。施密特成為布蘭特的繼任。他被看作是頗具能力的經濟指揮,但是在社民黨黨內卻引來越來越多的批評。特別是黨內的左翼人士對施密特務實主義的做法甚為不滿。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施密特的妻子Loki(Hannelore)是他在政壇之外生活的絕對重心。二人於1942年結為伉儷。婚後育有一兒一女,但是兒子不到一歲就夭折。2010年Hannelore因病去世。施密特與妻子相伴的60多年的時光裡相敬相愛,是很多夫妻的楷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1977年,德國僱主聯合協會(BDA)主席的漢斯‧馬丁‧施萊爾(Hanns Martin Schleyer)遭極左恐怖組織「紅軍派(RAF)」綁架並被殺害。圖為施密特在施萊爾的葬禮上向施萊爾的遺孀表示慰問。這一年的秋天也正因為「紅軍派」實施的一系列恐怖行動而在德國歷史上被稱為「德國之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在外交方面,施密特一直同鄰國法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他同法國前總統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交情甚篤。70年代末期,在施密特和德斯坦的共同倡導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8個成員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比利時、丹麥、愛爾蘭、盧森堡和荷蘭)決定建立歐洲貨幣體系,將各國貨幣的匯率與對方固定,共同對美元浮動。施密特和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也是好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國民間的環保意識和和平意識不斷增強。儘管如此,施密特還是堅持表示支持核能建設。另外他追求穩定德美關係,依靠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遏制蘇聯擴張。與西歐國家共同促成「北約雙重決議」,允許美國在歐洲部署可以打到蘇聯本土的巡航導彈。這些做法為施密特招致了來自黨內外的批評與指責。
圖片來源: ullstein bild - BPA1982年10月1日,施密特在議會信任表決中敗北,卸下總理一職。隨後柯爾在提前舉行的大選中勝出。在此之後社民黨在野16年。施密特逐漸退出政壇,成為德國《時代周報》的發行人之一。他在國際上也依舊活躍。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退後後的施密特依舊熱心參加各種各樣的涉及內政外交問題的討論會。2005年有一項調查顯示,施密特是最受歡迎的德國政治家。在社民黨黨內他也是頗有人氣的高參。
圖片來源: Hoffmann und Cam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