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專家談中國通貨膨脹原因

2010年7月6日

中國官方新華社在自己的網站首頁上,引人注目地開始討論中國經濟今年是否能承受5-6%的通貨膨脹。與此同時,各方關於此次通貨膨脹的原因,也展開激烈爭論。

中國經濟今年是否能承受5-6%的通貨膨脹?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Newscom

國內大部分經濟媒體都把目光集中在囤積居奇的投機商身上,"蒜你狠"說得是投機大蒜,"豆你玩"說得是投機綠豆,等等。但即便是新華社也承認:這些商品在投機高燒退後,價格也會以30%的速度暴跌。很顯然,它們很難對中長期通膨構成大的威脅。

在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東亞經濟問題專家馬庫斯-陶伯教授(Markus Taube)看來,對物價構成推力的,更多在於和物價相對的薪水上:

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東亞經濟問題專家馬庫斯-陶伯教授(Markus Taube)圖片來源: markus taube

"我們最近可以看到,中國的薪水水準在有一定技術水準領域裡,因為缺乏熟練工種人員,普遍上揚。而在非熟練工種領域裡,薪水水準停滯不前。而在中國政府宏觀政策上,你可以看到它在致力於經濟方式的轉軌,向著高投資高技術的方向發展,而逐漸擯棄勞動密集型的領域。這勢必會造成這些領域裡勞動力過剩和失業。"

就是說:高級技術領域裡勞動報酬上揚,推動物價水漲船高;而其他領域裡失業趨勢加劇,導致社會購買力下降。考慮到中國政府高度警惕社會衝突,可以理解現在各大官方媒體都在突出報導各地提高最低薪水的"民生舉措",力圖從心理上,減低人們對政府通過經濟轉型接受一定程度物價上漲的不滿。

中國國債危機與物價的關係

但購買力下降,通常造成市場供過於求,導致通貨緊縮,為什麼中國反而出現如此令人擔心的通貨膨脹呢?馬庫斯-陶伯教授(Markus Taube)提出第二個很少見諸中國媒體的理由:

"地方政府負債,是整個中國宏觀經濟中未知數裡最危險的一條導火索。從目前可以掌握的情況上看,地方政府財政狀況要比預想得糟糕許多。從來自官方,首先是來自地方財政方面的漲價壓力,顯然越來越大。一旦中央政府不得不為地方負債承擔最終責任的時候,特別是當北京要背負起越來越不堪重負的地方財政的時候,它最終就會無法承受。"

西方經濟學界如此看待中國公共財政對物價影響的,還在少數。倒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前不久發起地方債務的學者討論,少數學者委婉警告中國也有可能出現希臘國債危機的情況。在中國目前物價中可以見到的來自政府方面的影響,是大部分由政府支付或補貼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如水電氣,價格在一路上揚。

徘徊在兩難之間

但事實上,中國政府對通膨一直非常警惕。中國央行就在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控制流通中的貨幣總量。在馬庫斯-陶伯教授看來,這樣的"政治善舉"在中國銀行業那裡,卻未必好心有好報,他指出:

"銀行業核心的保障是它們的存款,有存款才能保障放貸安全。而現在央行試圖從流通領域裡回收盡可能多的貨幣,對商業銀行來說,只能通過穩定自己存款的進項,來保障自己貸出款不至於形成呆賬,導致流轉困難。現在央行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額度,商業銀行要想做大自己賺錢的業務,也不能不通過吸儲和其他手段,來保證自己的業務能夠運轉。"

說白了:抽緊銀根來控制通膨,前段時間放出天量貸款的銀行受不了;放鬆銀根,讓比如中國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放手到股市上圈錢,在全球金融市場持續動蕩下風險太大。現在,連官方媒體也在猜度:此次中國農行上市,會不會形成"破發",就是說上市第一天,股價跌破發行價。也許,這樣的兩難,才是中國通膨之所以屢屢不能控制的真正原因。

作者:一通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