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巨富第61-70人的發家路(下)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6月10日

在這個第七系列下半部分裡,我們介紹的有一個食品零售業集團之主,德國出版業中一名巾幗英雄,又一個藥業財主,一位新技術行業不知疲倦的開發者,還有零售集團阿爾迪的一個聰明絕頂的「寄生蟲」。

林島-一個德國矽谷人出生的地方圖片來源: Bilderbox

第六十六名:多勒家庭(一半靠自己一半靠別人)

多勒(Dohle)家庭許多人可能覺得很陌生,他們所擁有的多勒控股集團同樣如此。他們雖然是在老百姓們最熟悉的商場、超市業裡「求生存」,但即使他們經營的商場鏈如「Hit」或「Marktfisch」,也遠不像阿爾迪、利德、施萊克爾等出名。但是,他們的集團年營業額高達25億歐元左右,他們家的財產高達11.5億歐元(去年不詳)。在零售業不景氣的今天,在戰火熊熊的食品零售市場,他們能保持高營業額,高利潤,實屬不易。

控股公司總部設在科隆、波昂之間的小城西格堡,公司的手卻伸得很長。這個集團在德國擁有86家Hit商場,營業額約10.6億歐元;在萊比錫擁有24家「市場魚」(Marktfisch)超市,營業額約1億歐元;許多與夥伴們合作的超市、商場,營業額約8億歐元;在波蘭曾擁有15家Hit商場,營業額一度達到6億歐元左右。

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不同的數字:多勒集團全部或部分擁有123個自選大型商場,屬於6個商場鏈,Hit是其中之一;28家面積在400平方米以下的超市,屬於4個超市鏈,「市場魚」是其中之一;40家200平方米以下的小型自選市場,屬於4個超市鏈,如Handelsring,Gutkauf;71個飲料商場,屬於好幾個商場鏈,如Sagasser, Ullrich等;5個建材商場,屬於Mobau等集團;兩個家用電器商場,叫Media-World;35個象麥德隆那樣的現貨現金批發商場,屬於Handelshof等12個中間集團。

這些數字矛盾嗎?其實一點都不。多勒集團跟許多家庭集團不同,它走的就是一條「共同富裕」的道路,它結了很多親家,夥伴,通過參股與讓別人參股來部分得利,它廣發特許經營權,就連它的王牌軍裡都有許多店是特許經營的形式。

多勒集團不斷地在開拓中前進。如,1994年後,多勒集團開始插足波蘭,先後在那裡開出15個Hit商場。2000年11月,多勒集團在德國東部羅斯托克開出了第一家「黑羅斯工廠產品商場」,專門出售東德產品,銷售面積達2300平方米。

多勒集團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收有放,有買有賣。

1998年7月,多勒收購了托普市場有限公司,將其所屬9家商場,共計1.7億馬克營業額,改造成了Hit商場;2000年5月,多勒收購了萊茵美茵地區和慕尼黑地區18家格羅索商場,改造成Hit商場;2001年11月,多勒接管了門興格拉德巴赫一家零售集團的4個商場。

在賣的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去年把在波蘭的15家Hit商場一下子賣給了英國競爭對手台斯科集團,價格是6億歐元。這是多勒家族最大的一次性收入。行家們對此役津津樂道,稱這是一筆「超級好買賣」。

第六十七名:安娜莉瑟.布洛斯特(一個女秘書鵬程萬里)

安娜莉瑟.布洛斯特(Anneliese Brost)是又一個普通德國女人走上富豪最高層的典範。跟前面描述過的許多德國富婆一樣,她並不完全靠的是丈夫。2002年初,她的財產總額為17億歐元。2003年初下降到了11億歐元。但這也不是她的過失。

削鉛筆,煮咖啡......安娜莉瑟在德國最大的地方性報業帝國WAZ(西德意志報)是從小做起的。WAZ建立之初,她已經投身其中,剛開始是在「威斯特法倫報」當秘書。人們說,是勤奮,原則和幸運使她走到了今天。今年,她已81高齡,可以說,沒有人比她對這個媒體集團更熟悉的了。

所謂幸運,指的是她與這個報業集團的大老闆-艾利希.布洛斯特的偶然相識。艾利希對這位勤奮的女秘書的好感不是一般的,這種好感導致了一個優雅的提問:「您願意做我的左右手嗎?」安娜莉瑟願意。

那時,安娜莉瑟25歲。艾利希比安娜莉瑟大18歲。那時,他剛從英國佔領軍政府那兒爭取到了「西德意志報」的出版權。接受了艾利希的提問,安娜莉瑟放棄了企業經濟學學業,簽署了新的工作合同。到她成為艾利希的第二任妻子,這中間還經過了好幾個艱苦創業的春秋。

安娜莉瑟對工作十分的熱愛,她說:「那是一個太棒的時代。每個日子都讓人覺得太短。」知道那時候情況的人會對她這樣的說法感到驚訝。那時,編輯們3人合用一台打字機,鉛筆要自帶,為了防盜,燈泡要每天晚上擰下鎖在抽屜裡,第二天上班再安上。

艱苦是那時的環境,而正是艱苦激發了今天已經被人忘懷的那種熱情。這份那時4版的報紙每周出版3次,每份的價格是20帝國芬尼。艱難時代養育的奮斗與節儉精神正是今日這個魯爾地區報業帝國之母。即使在德國出版業最困難的時期,這家出版社仍然有能力創造豐厚的紅利。

現在,這家報業集團擁有12000名員工,在國內外出版發行500多種報刊,並早已參股於電視與廣播業。戰後育就的那種節省每一個銅板的精神,今天仍然深深紮根在這個集團裡。集團寧可投資買機器設備,也不願意拿錢來翻蓋大樓。去過這個報業集團的人說,那裡的地毯已經油光發亮,皮沙發都翻出「內容」來了。搞房地產的行家們都知道WAZ的習慣,對那幢大樓敬而遠之。

安娜莉瑟的先生艾利希跟德國大多數大老闆不同的是,他是一個狂熱的社會民主主義者。他出生於1903年,1921年就加入了社民黨,在現屬波蘭的格但斯克歷任社民黨要職,戰後還曾任社民黨中央秘書處主任。

他們夫妻倆先後建立了艾利希-布洛斯特基金會和安娜莉瑟-布洛斯特中心。報業集團是那樣的節儉,他們在社會事業方面可是一點都不摳門。1995年丈夫去世後,安娜莉瑟在這方面也繼續著丈夫的事業,尤有過之。她捐款發展德國與波蘭之間的民間關係,捐款建造兒童院,還捐款建了多特蒙德大學的一個記者學院。

布洛斯特家庭與馮克家庭共同創建了WAZ集團,今天,這兩家人還擁有奧托郵購集團25%的股份。兩家的財產30%現在屬於安娜莉瑟,20%屬於艾利希夫婦當年領養的兒子艾利希.舒曼。

今天,高齡的安娜莉瑟仍然時時關心著報業集團的業務,每周要到出版社去幾次。用她的話說:「我不能把編輯部扔下不管。」而養子艾利希.舒曼是這個集團的總裁之一。

第六十八名:施瓦茨-許特家庭(從餐館裡啟程的藥廠主)

施瓦茨藥業集團(Schwarz Pharma Group)是在1946年在萊歇爾斯海姆的一個租來的餐館裡開始生產藥品的。而今天這已經是一個強大的藥業帝國。施瓦茨-許特(Schwarz-Schuette)家族的財產今年年初為11億歐元(去年不詳)。

那年,藥劑師的兒子羅爾夫.施瓦茨-許特碰到赫斯特公司的一名藥劑師,從他那裡借來建廠的規劃。以此為借鑑,租來一個餐館,就在那裡開始了最初的藥品生產。

1950年,工廠搬到了蒙海姆。真正的發展卻是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1963年,施瓦茨廠推出硝酸鹽類藥劑異舒吉5,很快就在世界上建立了硝酸鹽類專業廠的名望。60年代末,這家公司對治療心血管疾病藥物的大規模研究。

1980至1985年間,這家公司開始生產硝酸異山梨酯(中文名異樂定)、硝酸甘油貼片(貼保寧)等藥品的生產。1986年,公司打入美國市場,在那裡發展迅速,先後建立了200多個營銷點。

1994年,施瓦茨製藥股份公司在歐洲上市。近年來,這家公司更是百尺竿頭。去年對施瓦茨是個黃金年,去年10月,美國法院在一起專利糾紛中作出了有利於施瓦茨公司的判決,這一下子,施瓦茨的股份一下子漲了近三倍。這時候再次顯示了施瓦茨家族的生意頭腦,現在的當家人,46歲的帕特裡克作主,出售了5%的股份(在此之前,全前擁有公司股份73%),由此獲得了5800萬歐元的現金。

這個由美國法院判給施瓦茨的四氯化碳(Omeprazol)被稱為紫紅藥囊。這種紫紅藥囊的前景可謂不可限量。2002年,它的銷售額便高達63億美元,成了世界上銷售額最大的藥品。贏了這場官司後,施瓦茨公司大擴生產能力,打算佔有Prilosec仿製藥品市場的70%。

為了騰出生產能力,施瓦茨把製造力蜚能的生產線以143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公司KV製藥;改造了一條原擬製造力蜚能的生產線。僅2003年第一季度,據公司總裁帕特裡克稱,這種紫紅藥囊已經創造了3億歐元的營業額。全年估計將達到12億歐元,佔全公司預計的19億歐元營業額的三分之二。今年全年,公司的稅後利潤估計將高達2.25億歐元,相當於2002年的5倍。

第六十九名:安德雷阿斯.馮.貝希托爾斯海姆(他生活在未來好幾年之後)

我們又遭遇了新技術行業的人物,這是何等樣的一位!他似乎永遠生活在時代的前面,創建一個公司,賣掉一個,然後繼續創建。他永遠不知道疲倦,最大的遺憾是每天只有24個小時。他今天已經擁有10億歐元的財產,將來他會擁有更多。

安德雷阿斯.馮.貝希托爾斯海姆(Andreas von Bechtolsheim)今年47歲。他出生在德國南部風景秀麗的博登湖城市林島。6歲時,他就會自己拼裝收音機和音響。高中畢業後,他研究成功一種用於鋼板沖壓機的控制計算機系統。一個林島附近小村莊的企業家一下子買下了好幾千套。年僅18,由合同技術轉讓得來的收益已經使他的收入大大超過了他那當老師的老爸。

他開始在慕尼黑學習訊息學。但當學校安排他和同學們在第三個學期坐在一台老掉牙的打孔計算機前學習編程時,他受不了了。在他的眼裡,德國是不堪造就了。於是他奔向了美國。打那以後,除了偶爾幾個星期,他就沒有再回來。

在陽光燦爛的加裡福尼亞,他進了史丹佛大學。讀書期間,他就生下了一個天才的主意:要搞出一種人人都買得起的電腦來,不像IBM的電腦那樣高不可攀。他跟他的同學McNealy,Joy和Khosla一起造就了全世界昂首以待的這個東西。他們共同創建了著名的電腦公司Sun Microsystems,並把它捧上了市。他成了來自德國的一個矽谷人。

1995年前,馮.貝希托爾斯海姆在Sun公司裡主管技術。但他又開始不滿了,他覺得這家公司對他已經乏味,沒有了挑戰。於是,他賣掉了公司裡的股份,又建立了一個公司,製作超高速網路转換系統。一年後,他把這家新公司賣給了Cisco公司。他就留在Cisco工作。Cisco公司任他自由發揮他的想像力和天才。

現在馮.貝希托爾斯海姆又獻身於美國的寬頻網路系統。他對未來行業的嗅覺始終沒有遲鈍過。另一個例子:他投資於全世界最成功的搜索引擎Google。

幾番轉戰,馮.貝希托爾斯海姆腰包自然是越來越厚。但享受並不是他的目的,工作才是他最大的和唯一的享受。他覺得每天24小時實在太少,「我喜歡建設,不管是單項的產品還是整個的企業。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讓我著迷。」

就在象矽谷這樣走在世界前列的地方,他的同事們也跟不上他的思路。Cisco副總裁查爾尼是這樣說他的:「他生活在未來好幾年之後的地方。他每次滔滔不絕的說話內容總要讓我想半天,直到我明白過來,原來安迪(馮.貝希托爾斯海姆的匿稱)是在談技術方面的幻想,說得就好像早已是現實那樣。」

第七十名:蓋爾德.布拉赫曼(阿爾迪的孫子何嘗不是大爺)

阿爾迪的老闆阿爾布萊希特兄弟是德國首富,世界第四,但世界上幾乎沒有什麼人知道他們的任何「內幕」。就連他們的供貨商也是一樣的神秘。總部座落在魯爾區艾森市的媒迪翁(Medion)公司據說就是其中一個。但也僅僅是據說而已,因為「無據可查」。對媒迪翁的老闆蓋爾德.布拉赫曼(Gerd Brachmann),人們同樣幾乎是一無所知。有一點還是無法掩蓋的,這個布拉赫曼2003年初的財產額為10億歐元。

蓋爾德.布拉赫曼今年才43歲,起步可不晚。1983年,他跟叫利納曼的一位朋友共同在艾森建立了布拉赫曼與利納曼無限公司。那年,他才20歲。

一開始,這兩個年輕人以出售錄像帶和電腦游戲為業。是一個偶然機會讓他們走上康莊大道的。據說,當時一位在一家咖啡焙烤公司擔任採購進貨的朋友問布拉赫曼,他是否有興趣搞一批微波爐。

小本經營的布拉赫曼買了一張前往韓國的機票,訂了幾千台微波爐。這次成功給了布拉赫曼和利納曼以擴展業務範圍的勇氣。從此,他們開始給咖啡成品店和食品超市鏈提供千奇百怪的非食品物件,從刮鬍刀,到沃克曼,到照相機。

1994年,利納曼出走。這時企業已經更名為媒迪翁。這位夥伴的出走原因至今不明。也就在這個時候,第一批廉價電腦出現在了某一個阿爾迪超市的一個角落裡。

這個賺大錢的業務是何時開始的,在哪一家店裡開始的,這在媒迪翁和阿爾迪的編年史裡都沒有記錄。事實是:這個主意取得了爆炸性的效果,媒迪翁開始發了。阿爾迪又何嘗不是更上了一層樓。

布拉赫曼的這個生意戰略其實也是無法保密的:他先提出一個生意點子,也就是說,給某個超市提供什麼非食品商品,然後先試試顧客的反應。接下來就向超市企業提供建議,選擇什麼商品,選擇哪一個廠商。一旦超市集團就此作出了決定,媒迪翁就提供一攬子服務,從進貨,送貨上門到售後服務。

於是,一個只有300名員工的企業創造了21億歐元的年營業額,2002年的利潤也高達7010萬歐元。儘管經濟普遍不景氣,去年第二季度的營業額還增長了30%。

在德國生活的人都知道,阿爾迪出售電腦可是打破腦袋的事,品質被專業雜誌評為最佳,而價格低到了「無恥」的地步。碰到這樣的好事,一大早,阿爾迪門口就排上了長隊,連全武打也開演了。

業內的人說,布拉赫曼的最大客戶是阿爾迪。據未經證實的說法,媒迪翁的業務量60%是跟阿爾迪做的。但一切都是無法證實的。這似乎是阿爾迪訂的規矩,但同時也是布拉赫曼的習慣。

他提供的商品多半用上一個有氣無力的商標:「Lifetec」。除了參加股東大會,他根本不露面,記者們找不到他的任何照片。沒有任何人知道,到底哪一家是他最重要的客戶,是阿爾迪,Tchibo還是Tengelmann。對他的私生活,人們同樣一無所知。

他創造了一個業務領域,專給超市集團提供非食品商品。人們戲稱他為阿爾迪的「孫子」,其實說是「寄生蟲」可能更合適(絕無惡意)。但無論對阿爾迪來說,還是對他來說,這分明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平心)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