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應時喜劇:與難民同一屋簷下
2016年11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這邊是德國慕尼黑高達上的別墅區,那邊是難民臨時住所貨櫃;這邊的居民每天受工作倦怠的困擾並定期去打祛皺瘦臉針,那邊的人生活裡面對的是恐怖組織博科聖地斬盡殺絕的厄運。德國導演西蒙‧凡赫文(Simon Verhoeven)的喜劇新作"歡迎來到哈特曼一家"(Willkommen bei den Hartmanns)裡聚焦人生反差到極致。
主人公一家哈特曼家境優越,每個人卻都因為種種原因過得不痛快:哈特曼夫人是退休教師,離開崗位的日子借酒消愁;哈特曼先生人老不服老,動不動就去美容師那打祛皺針;美容師給哈特曼先生的永葆青春建議則是- 放鬆心情;哈特曼家的千金小姐大學讀了多年還遲遲沒畢業,外加是條郁悶的單身狗;這家的大兒子則被工作耗盡了最後一點經歷,身心疲憊,也無力好好撫養幼子。
這一家人都揣著各種不滿抱怨人生,直到哈特曼夫人有一天自作主張,決定接收一名來自奈及利亞的難民小夥迪亞洛,才讓這一家人意識到自己一直多麼虛度。迪亞洛的家庭在奈及利亞遭到恐怖組織博科聖地的血洗,卻沒能奪走他樂觀開朗的天性。到了哈特曼德國一家後,迪亞洛反而扮演起了心理開導師的角色:他把哈特曼夫人的酒瓶藏起來,幫她戒酒癮;給單身妹妹介紹對象;讓哈特曼先生面對鐵一般的事實- 上了歲數就要服老!
劇情不乏俗套 卻喜感極強
相比紀實片和劇情片來,喜劇的一大優勢就是可以盡情地利用幽默的神奇力量展現人們對難民和德國人固有的偏見。劇中也的確充滿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類角色,從熱心助人到警惕反感的態度均有再現。哈特曼一家人裡對接收難民的態度就各有不同,媽媽和妹妹屬於比較熱心願意伸出援手的,而爸爸和哥哥則對這位來自非洲的小夥子多一分提防和保留。
影片故事發生在德國慕尼黑應該不是巧合。去年9月,熱心民眾手拉橫幅、手捧禮物到火車站歡迎難民的就發生在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而幾個月前,一名17歲來自阿富汗的難民在火車上持斧子砍人事件也發生在巴伐利亞州。這名被警方擊斃的17歲難民此前在一部影片裡表示效忠恐怖組織"伊斯蘭國"。而這名未成年難民到德國後就是被一個寄養家庭接納安置。
難民的融入問題仍是重任
在"歡迎來到哈特曼一家"這部影片中,難民小夥迪亞洛最終對哈特曼一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當然劇情裡有些煽情俗套,但並非完全脫離事實。生活在波昂的帕特裡克‧羅伊什(Patrick Leusch)一家真的接收了一名16歲的阿富汗難民。羅伊什自己是三個孩子的父親,除了捐款捐物,他說他們一家考慮能為解決難民危機做些什麼更多貢獻。他同時認為"難民如何融入德國社會才是更艱巨的任務"。
羅伊什還介紹說,他和家人商量了一下,認為去德語班教課或是陪著難民辦理各種手續這樣的志願者工作,他和妻子由於是雙職工無法抽身,但是他們覺得讓一位難民到他家裡來生活,這點他們能做到。自從這名16歲阿富汗難民到了羅伊什一家後,這一家庭不僅多了一名成員,也增加了瞭解更多文化和習俗的機會:"我們的德國生活方式沒有改變,我們家的養子要適應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也認識瞭解了另一種文化,到了晚上,就是我們談天、做課余活動的家庭親子時間,我們一家人的交流更多了。"
"我們德國人還是太刻板"
不久前,德國剛剛出版了一本專門面向難民家庭兒童的讀物。慕尼黑的話劇舞台上還有難民加入了表演隊伍。隨著喜劇"歡迎來到哈特曼一家"的上映,德國的難民話題也被搬上銀幕。
通過喜劇的表現方式,這部影片也許能讓人們重新思考助人為樂、難民融入等問題。德國當紅演員、在這部喜劇中也有客串的埃利亞斯‧馬巴雷克(Elyas M'Barek )認為德國人說到底還是太刻板,老放不下所謂的身份認同。他說德國正面臨的難民潮也許能幫助德國人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和價值認同。
喜劇"歡迎來到哈特曼一家"11月3日起在德國各影院上映。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