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新正字法前途未卜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7月20日

經多年試行,德國各聯邦州文化部長聯席會議上月決定,德語新正字法從明年8月1日起全面實行。豈料此一決定竟遭遇強烈反對。新正字法命運如何,已難確定。

1996年8月版德國最著名的杜登詞典一頁圖片來源: AP

2004年6月4日,星期五,德國文化部長聯席會議決定,從2005年8月1日起,全面實行新正字法。決定甫一作出,立即在德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政界以下薩克森州和巴伐利亞州的沃爾夫和施托伊貝格兩位州長為首,語言文化界以德國語言文學科學院掌旗,反對者的聲浪遠遠超過贊同者。

對此,對德國近年來語言文字改革進程稍有瞭解的外人也許會感到意外。因為,實行新正字法早在1996年就是鐵板釘釘的事情。當年,德國文化部長聯席會議以及奧地利、瑞士和列支敦士登等國代表達成協議,從1998年8月1日起,逐步採用德語新正字法,並經長達7年的過渡期,從2005年8月1日起,全面實行該正字法,舊正字法作廢。文化部長們上個月的決定本可以說僅僅是對原計劃的確認而已,又何以會引起如此反彈?

新正字法樹敵多多

其實,新正字法的反對陣營本來就十分強大,其聲音從未消沉過。且不說以捍衛德語文字純潔性為己任的語言文學科學院自始至終就表示反對;用新正字法出版了一段時間後,德國最有影響的大報之一「法蘭克福匯報」也早在2000年7月就宣佈,返回原有正字法。德國家長聯合會也從一開始就稱「此次文字改革完全就是歧路一條」。根據「焦點」雜誌今年6月20日公佈的一份調查結果,儘管推行多年,如今仍有60%的德國人反對新正字法。此外,反對新正字法的並不僅限於德國。今年4月,瑞士最重要的文化刊物之一的「瑞士月刊」也斷然宣佈,不再使用新正字法。

新法先天不足?

不管已達到何種發達程度,不論何國何族,其語言文字總要隨時代的變遷,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新,而檀變,有的可以人為加快,有的則自然發生。即使是赫爾德爾、洪堡等語言學大師奠定其基礎的被視為嚴謹語言的德語也不例外。因此,對德語文字進行改革,尤其是對特殊的德語正字法進行改革,在德國,在德語區國家,本來就有共識。由此來看,德語文字新正字法問世伊始,竟坎坷如此,其原因當然只能從其自身去尋找。

表面看來,新正字法是對大眾多年實踐縝密考察的基礎上,經權威機構科學分析研究總結的碩果,全面、均衡,自當能為各方所接受。但是,經過6個春秋的試用,人們卻不斷看到,這個德國人慣稱的「改革大廈」尚需一再修改,以至今天無人可以自詡,他可以百分之百地掌握新法。當年,「法蘭克福匯報」宣佈重返「老法」的原因就是,新法讓人無所適從。該報病詬的例子之一是:「開汽車」寫成「Auto fahren」(「汽車」大寫,兩字分開),但「騎自行車」則得寫成「radfahren」(「自行車」大寫,而且兩詞合並)。諸如此類讓人無法理解的「新規定」在新正字法裡比比皆是。

修正修訂修正竟成新法標誌

鑑於新正字法隨生懼來的毛病和不足一再凸現,迫使專家們不斷作出修正、修訂。但主事者們所始料不及的是,這一方面固然可以讓新法不斷完善,但同時卻使新法面目多多,出現「昨日尚新今作舊,今日為美明成醜」的局面。今年一月,反對派陣營中堅人物之一的埃爾蘭根大學教授伊克勒爾在公開反駁德奧瑞列四國跨國委員會有關說法時指出,經他悉心研究,多年來,對新法的修改修訂修正條目竟超過3000!如此新法,再要讓人遵從,若非通過行政干預,又談何容易!

新正字法前途「無量」還是「無亮」

眼下的焦點正集中在「行政干預」上。自確定實行新法以來,先天不足的「新正字法」之所以還能夠在德國推行,主要依靠了以跨國委員會和聯邦州文化部長聯席會議所作的相關決議。換言之,是行政決定的結果。但德國畢竟實行民主和法治,對大眾中行不通的東西,行政當局終究還需檢點。德國自由民主黨秘書長皮裴爾7月14日就指出,語言文字屬於人民,而不是文化官僚們的私產。她要求對新正字法舉行全民公決。基民盟人士、布蘭登堡州內政部長勳博姆稱正字法改革是技術官僚們拍腦袋的產物。他強調,必須重返老法。如果說,以上這些人士均屬聯邦一層的在野黨,他們持反對立場或許因其可能的黨派利益背景而不足為訓,那麼,現任聯邦議院副議長、綠黨政治家福爾莫女士近日也明確要求取消新正字法,這就不能不引起有關方面重視了。7月17日,現任聯邦文化國務部長,無黨派人士魏斯也要求對新正字法再度進行修改。魏斯的這一觀點也許最終能夠為各方所接受。然而,迄今為止,對新正字法的修改還少嗎?

社民黨人士、聯邦內政部長席利近日表態說,他不會干預有關新正字法的爭論。也就是說,新正字法命運如何,他都將持中立態度。以此觀之,是否可以把席利的發言看作是對德語新正字法的不明前景作了雖不經意卻又最恰當的解釋呢。

(凝煉)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