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融入還是參與?
2013年10月1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如果對在德國的第三代移民說,請您融入德國社會,那等於是一種侮辱",柏林移民問題研究者巴德(Klaus Bade)如是說。最遲在1950年代客籍勞工從義大利、西班牙和土耳其來到德國之後,德國就已經成為一個移民國家。五分之一的德國人有移民背景。但"融入"(Integration)這個概念仍給人消極的印象。
歸其緣由,可能是因為"融入政策"主要由德國內政部負責,而該部門同時主管安全和秩序,防範極左、極右、極端伊斯蘭主義的危險。內政部並沒有把培訓有移民背景的人、使他們有能力找到好工作、參與社會和文化生活作為主要任務。
巴德與其他學者簽署聯名公開信,呼籲新一屆聯邦政府在"融入政策"上翻開新的一頁。
移民事務由跨部委機構負責
他們認為,首要任務是相關機構的改革。他們呼籲成立專門的移民"融入部",以便跨部門的解決各種有關移民的問題,無論是經濟、社會還是文化領域。目前,融入課程由聯邦移民和難民局負責,就業移民由勞工部負責,簽證由外交部負責。此外,總理府還有一位"融入專員",不過更多是一個象徵性的職務。
德國移民協會聯合會主席坦勒韋爾迪(Mehmet Tanriverdi)認為,目前的機構與法律不能有效應對人口結構變遷和建立現代移民社會的任務。
州層面的融入部
成立專門的移民"融入部"並不是新主意。移民事務專員博默(Maria Böhmer)一直致力於此。但在2009年聯盟黨與自民黨的聯合執政談判中,拒絕了這一要求。移民協會猜測尤其是自民黨反對成立"融入部"。2013年9月的德國大選中,自民黨落敗。坦勒韋爾迪認為,社民黨和綠黨均支持這一構想,因此成立"融入部"有希望。
其實,已有多個聯邦州走在前面。巴符州有專門的融入部,下薩克森州、北威州、黑森州和萊法州有負責移民事務的跨部門機構。
"參與"替代"融入"
德國土耳其人聯合會主席科拉特(Kenan Kolat)認為,這可能發出重要訊號,而部長不一定要有移民背景。"重要的是,讓公眾更好的瞭解這一議題。"克拉特建議將新的部委命名為"參與與移民部"。他希望不再使用"融入"一詞,代之以"參與",以表達參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移民融入不再是問題,而是機遇,這不單需要政治層面的改革。研究者巴德說,必須要有一種新的氛圍,一種"歡迎的文化",讓所有人有平等的機會共同構建這個國家。
有一點很清楚:德國需要移民和外來專業人才,以應對人口結構的變遷。目前已經在緊鑼密鼓地徵召歐元危機國家的醫療護理人員和工程師。但他們早已與祖父一代不同,他們擁有專業文憑和全球視野。他們是否願意留在這裡?這就要看德國的移民融入政策是否會有全新的形象。
作者:Vera Kern 編譯:苗子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