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即便是與歐洲鄰國相比,德國也算得上是個「少子化」國家。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女性的總和生育率(一名女性生育子女的總數)長期徘徊在1.4左右,最低的年份甚至只有1.25。2016年,德國的生育率達到一個小高潮(1.59)後,又略有回落。
60年代出生的「嬰兒潮」世代即將進入退休年齡,德國也面臨老齡化社會的種種挑戰。梅克爾出任總理後,內閣中家庭事務部的地位有所提高,歷任女部長致力推出鼓勵生育的政策。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實行帶薪育兒假和推廣全日制托幼園和小學。德國家庭目前享有的法定福利包括:
一,育兒假(Elternzeit)與父母津貼(Elterngeld)
子女出生後,在家照看孩子、暫時不工作的父母(一方)每月可獲得其淨收入65%的父母津貼,最低不少於300歐元,但最高不超過1800歐元。低收入的父母的津貼可以相當於孩子出生前的淨收入。這筆錢父母雙方總共可拿14個月,其中一方不超過12個月。也就是說孩子出生後,至少有一年的帶薪育兒假,並鼓勵父親也來參與分享。
該政策2007年開始執行,後續還增加了一定的靈活性,比如在子女出生後以半職形式回到工作崗位的人可以最長享受兩年的津貼,但每月的津貼減半。
二,子女津貼(Kindergeld)或子女免稅額度。
前西德從1954年起開始引入而子女津貼制度。最初只是從每家第三個孩子起,每月給每個孩子發放25馬克津貼。從1961年則改為從每家第二個孩子起發放津貼(前提是家庭年收入不超過7200馬克,並且不是公共服務業員工)。從1975年開始,各個家庭第一個出生的孩子也能得到子女津貼了。
按照2021年提高後的標準,每家第一和第二個的子女得到的補貼是每人每月219歐元,第三個孩子得到的補貼為225歐元。第四個以及更多孩子得到的補貼為每月250歐元。
如果不申請子女津貼,也可以申請減個稅。父母雙方的子女免稅額度2021年為每個孩子8388歐元。即年收入中的8388歐元免除個稅。這主要是適用於收入較高的家庭。報稅時,稅務局會看每家的具體情況,如果減稅對家庭有利就採取減稅的方式,反之,該家庭就獲得子女津貼,不再享受個稅減免。
三,低收入家庭可以申請兒童補貼金(Kinderzuschlag)。目前每個孩子每月最高為205歐元。
四,單親家庭享受稅收優惠。
五,公立托兒所、幼兒園的費用依據父母薪水收入而定,低收入家庭甚至免交託管費。此外兒童託管費可以抵消部分個稅。
六,若父母一方加入法定醫療保險,未成年子女以及未滿23歲、自己沒有收入的子女可享受免費醫療保險。如年滿23歲,但仍未完成學業,則可以在年滿25歲前繼續享受免費醫療保險。(德國加入法定醫療保險的人佔國民總數的約85%。)
不是錢的問題
儘管有種種減輕家庭負擔、鼓勵生育的福利措施,但據統計,德國每五個婦女中就有一個終生沒有孩子。決策者也認識到,光靠津貼或者減稅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解決兒童託管和婦女生育後重返就業崗位的問題。
因此近十多年來,德國政府擴大全日制托幼園所和小學的數量,逐漸普及教育機構對兒童的全天照管,讓父母雙方,尤其是重返職場的媽媽門都有可能全職工作。與十年前相比,德國如今獲得全日托的兒童比例已有大幅提高。自2013年,理論上每個1到3歲的兒童都有權獲得托兒位置。
同時從法律層面提供更多平權保障,減少對女性的職場不公。對休育兒假的員工(無論父母),企業必須保留其職位,為他們重返崗位創造條件。
德國政府鼓勵企業提供彈性工作時間,以及居家辦公的可能性,讓有孩子的員工有可能兼顧職業和家庭,盡量不要讓父母們在兩者間疲於奔命。此外,公共服務業單位和一些大企業還向員工發放專門的子女津貼。
儘管有上述福利保障和優惠政策,願意生育超過兩名子女的德國女性還是少數。統計數據顯示,9.4%的德國家庭有三名或更多子女,有4個或更多孩子的僅佔2.1%。這一比例在歐洲國家中處於中下水準。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任由孩子哭到嘶啞還是一哭就抱? 打不打預防針?上什麼幼兒園? 隨時隨地喂奶?看看德國父母們都在操心些啥。
圖片來源: Colourbox/yarruta你想給你的孩子起一個與眾不同的名字還是隨大流?給孩子選擇名字就像做一個紋身的決定。名字本來是父母決定的一種自我身份表達,但孩子要為這個名字起得好壞這個風險買單。在很多時候,去評判別人名字的好壞並不是很好。在德國,本(Ben)和米婭(Mia)這兩個名字是家長們比較中規中矩的選擇。據調查顯示在2016年,德國最流行的女孩和男孩名分別是瑪麗(Marie)和埃利亞斯(Elias)。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Stratenschulte在德國在大庭廣眾之下給嬰兒喂奶是件很普遍的事。而且德國人對裸露身體這件事不太當一回事,所以很多時候在公開場合哺乳對人們來說並不是一個問題。然而,德國並沒有為當眾哺乳媽媽們提供保護的明確法律。一些商鋪的店主就表示出他們並不太願意看到有人在自己的店面裡喂奶。也有店主對此明確表示反對。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empics/N. Ansell這是另一個不願被觸碰的話題。你也許會看到有些媽媽給三歲以上的兒童仍然喂母乳,但這與其認為是一種現象不如說是一種特例。德國政府會給新生兒媽媽(或爸爸)支付12到14個月的補助,很多新生兒媽媽會嘗試在返回工作崗位前結束母乳喂養,但對此並沒有明確的條文規定。
圖片來源: Colourbox/yarruta說到母親們返回工作崗位,安排托幼、照管對於初為家長的父母們來說是另一個讓人有些頭疼的話題。許多德國家長希望就近入托,另一些則十分慎重地為孩子挑選幼兒園,視之為人生重大選擇。例如,如果把孩子送到華爾道夫幼兒園(Waldorfkindergarten),以後就可以相對容易地進入有著相同教育理念的學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B/P. Pleul一些家長公開拒絕給孩子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在德國並不是強制性的。 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在德國的兒童接種率達96%,但另有德國學者認為實際情況要低於這個水準。 拒絕接種的家長們抱著儌倖心理,但只有在足夠多的人遵循疫苗接種計劃進行接種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有效保護。2014 - 2015年冬季, 柏林曾出現1392例麻疹疫情,在全德國引起警覺。
圖片來源: Sean Gallup/Getty Images很多嬰兒會在晚上頻繁醒來哭鬧。家長們對此感到精疲力竭。對此美國心理學家法伯提出一個哭聲免疫法的理念。他寫的「每個孩子都能夠學會睡眠」也是德國育兒方面的熱銷書之一。書中提及應任由嬰兒獨自哭鬧直至入睡。這個方法對有些家長來說,簡直是福音,而其他家長則認為這對嬰兒純粹是一種虐待。
圖片來源: CC/Roxeteer一些反對諸如哭聲免疫法這種理念的家長們更傾向於親密育兒法。由美國醫學博士威廉‧希爾斯提出、提倡通過母乳喂養、和寶寶同睡等方式讓父母和幼兒及早建立親密關係。德國曾在2014年在聯邦家庭事務部支持下舉辦首屆親密育兒法論壇。
圖片來源: imago/imagebroker尿布是另一個普遍關注的育兒話題。儘管市場上有方便實用的各種尿不濕,一些家長卻開始嘗試使用老式尿布。當然這種額外的工作量也不是每位家長都願意接受的,一些家長仍然堅持使用一次性紙尿褲,只不過在產品選擇上,會傾向選擇較為環保的紙尿褲。那些關於 「Windelfrei」(不穿尿布)的付諸實際的例子仍然很少見,這些父母自然認為只有自己才能當之無愧贏得 「最盡職盡責的父母」這個稱號。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ThemendienstYou'll recognize the 也許人們會傾向認為那些愛心滿滿地為孩子自制嬰兒食品的父母更加關愛自己的孩子。當然百分百有機,炊具餐具也來自有公平貿易認證(fair trade)的商家。他們也許會對那些在商店購買現成嬰兒食品的父母品頭論足,而這些父母也會認為商店現成的嬰兒食品在旅行中很實用。
圖片來源: Fotolia/victoria p在六七十年代,德國人有很多關於教育的反思,並提出諸如反權威反主流教育理念以保護孩子自由獨立的天性。這個理念在德國社會影響深遠,被廣泛認同。儘管有不同的最新教育理念,每個德國家長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沒有家長願意聽到別人說這個方式是錯的。
圖片來源: colourbox/S. Darsa針對幼兒開發了很多令人驚嘆的手機軟體以及電視節目。很多1歲左右的幼兒就已經比他們的祖父母能更嫻熟的使用智慧型手機。德國的父母對於小孩子接觸數字媒體這方面並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意見。但是很多家長會認為對看電視時間加以限制感覺會更好,當然家長會在休息時偷偷享受使用這些數字媒體所帶來的片刻休閒。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另一個德國人衡量如何能堪稱合格父母的標準是,孩子從幾歲起才開始接觸甜食。不過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夏天吃冰淇淋可以說是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順便提一句,家長對第二個孩子可能會更放縱,更容易使孩子過早的陷入糖果陷阱中去。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Bildagentur-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