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實行義務教育,學齡兒童必須接受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則有多種形式,可供學生選擇。原則上講,家長可以自由決定送孩子去哪裡上學,但也需要遵守相關的規定。
學校教育屬於聯邦州的法律管轄范疇,因此,不同的州對於入學也有不同的規定。總體而言,在小學入學問題上,各聯邦州都推行就近入學的原則,家長如果希望將孩子送往所轄學區之外入學,必須提出合理的理由,但基本不會受到校方阻礙。
就近入學是絕大多數家長的首選圖片來源: Jens Büttner/dpa-Zentralbild/dpa/picture alliance 小學的選擇
公立小學都有固定的學區,學區內的孩童都會自動被該校錄取。但在特定情況下,家長也可為孩子選擇其他學校:比如家長為孩子選擇了私立學校,因為私立學校數量較少,所以並不適用就近入學的原則。
如果家長想把孩子送入學區之外的其他公立小學,則需向當地教育局提出書面申請。轉學的理由可以有很多種,但切記學校教學品質的優劣並不會被教育部門所認可。
會被教育部門認可的轉學理由主要有,父母工作地點同指定學校相距過遠,接送孩子有困難,此外如果指定學校為半日製學校,而父母從事全職工作,則父母也可以選擇一所學區外的全日制學校。
100年前,德國創立了小學,此後,在歷史的變遷中,小學也經歷不同的面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F. Molter在德國教育史上,這還是新生事物:過去是有特權的學生跟著家庭教師上課,貧窮學生要去人滿為患的大眾學校;如今是——我們說的是1919年——大家一起讀書。當時的八年制小學(Grundschule,又稱Volksschule)是在魏瑪憲法的基礎上創立的,今年是誕生100周年。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IMAGNO/Öst. Volkshochschularchi1933年,納粹意識形態進入了課堂:這張1939年的照片上,幾乎所有男生都穿著希特勒青年團(Hitlerjugend)制服,牆上掛的是納粹藉以宣揚民族主義的萊比錫戰役紀念碑的圖片。1942年起,猶太學生被退學,——接下來時常要面對的是被送往集中營和死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 Zimmermann這是柏林一所小學的就餐時間。二戰後,日常生活緩慢恢復正常,孩子們終於可以恢復上學。由於食品缺乏,許多家庭都依靠公共的食物分發。隨著聯邦德國的成立,由小學、中學和高中組成的原先的教育體系重新引入。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隨著民主德國的成立,東德的教育體系也發生了變化。六、七歲的孩童一律進入POS小學,覆蓋1到10年級。教學大綱和課本在全東德是統一的,並帶有意識形態色彩。而在聯邦德國,教育直到今天都是各聯邦州的事務,所以從不來梅到巴伐利亞頗有不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Kalaene這是1960年巴伐利亞州的一所村莊小學:戰後一些年裡,在農村,許多學生還是在只有一間課堂的小學讀書。對老師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他得同時照顧8個年級的學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G. Goebel1960年代中期,在教改框架下,八年制小學取消,改為四年制小學,之後是不同類型的中學——職業預科、實科中學、文理中學。這一系統存在至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HROMORANGE/T. E. Czerski1960年代也有一些所謂「客籍勞工」從南歐、土耳其來到德國,他們的孩子也一起來了,並且不會說德語。這對學校體系來說帶來挑戰:於是,一家礦山公司Klöckner資助聘請了一位希臘語老師,教孩子們讀寫,——這些孩子們很幸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ub這是1980年,東德新布蘭登堡一所學校的學生正在包「俄羅斯餃子」(Pelmeni),這是俄羅斯傳統食物。在東德,學生們下午可以繼續待在學校參加活動,這很早就成為教育體系的一部分。西德則不同,根據地域,到現在仍有約三分之一的學生中午就回家了。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近些年來新的舉措是,讓有身心障礙的同學一起進入普通學校學習。這是根據聯合國的相關公約。不過,許多地方還缺少相應的專業教育師資,因此,一些父母還是選擇把身心障礙的孩子送到專門的學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Weigel這是波茨坦一所小學,孩子們用電子設備拍攝一幀幀的照片,然後把它們快放製成影片。小學裡的數字化也引發爭議。一些人認為應當把電子設備排除在校園之外,一些人認為這些是有意義的補充。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 Settnik如今小學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師資不足。據估計到2025年,大概少26000多名老師。原因之一是:相對於其它學校形式,小學老師報酬較低。所以,選讀小學教育專業的吸引力不大。而其它人想轉到這個行業又缺乏相應的資質。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 Pleul儘管如此:根據德國家長理事會的一項調查,大部分父母都對孩子們的小學表示滿意。在學業成績上,德國小學也不錯,雖然不是頂尖,但處於上游。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F. Molter
德國不存在對學校的評級制度,公立小學的師資配備以及教學品質大同小異,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德國父母還是更願意將孩子送入住家附近的學區小學。畢竟上學路途短,可為孩子和家長省卻很多時間,即避免了車馬勞頓,也能讓孩子有更多玩耍學習的時間。
此外,學區小學裡的孩子大都來自附近街區,也方便孩子們的課外活動和社交安排。到了中學階段,隨著孩子們自主活動能力的加強,許多人乘坐公共運輸到相對遠的地方就學,有的學校甚至為遠地而來的學生補貼交通費。這樣,就近入學對中學生不再是一個「基本原則」。
總之,德國也有學區之分和就近入學的做法,尤其在小學階段,但由於不同學校的優劣之分並不明顯,很少有家長會捨近求遠,當然也就不會出現熱炒學區房的現象。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德國各聯邦州對本州的教育體系有著絕對的主導權,各州教育體系之間也存在著巨大差別。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F. Kästle德國兒童在6歲前上幼兒園,6歲開始接受義務教育。根據每個聯邦州的具體規定,義務教育持續到9年級或10年級。除非出現特殊情況,例如身患重病,否則所有的學齡兒童都必須在學校接受義務教育。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 Karmann德國小學新生入學的第一天每個人手裡都會捧著一個大禮袋,禮袋裡裝著各種糖果。小學生們由此步入了「人生的新階段」。德國的教育體系不是由聯邦教育部主導而是由各個聯邦州負責。多數聯邦州的小學為4年制,但是柏林的小學為6年制。
圖片來源: imago/Kickner小學畢業前,老師會給每個學生做出不同的推薦,建議他們在文理中學(Gymnasium)、綜合中學(Gesam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或者普通中學(Hauptschule)繼續就讀。但是北威州的父母往往不聽從老師的建議,他們更傾向於將子女送入他們選擇的學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imageBROKER/R. Hottas文理中學為德國各高校培養後備軍。文理中學畢業後可以獲得專科學校文憑或者高中文憑。文理中學的課程安排從數學、化學到外語、藝術、哲學、體育,內容十分全面。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BeyondFoto多數聯邦州實科中學的設置從5年級到10年級,教學內容和文理中學相似,但是外語教學種類相應較少。實科中學的畢業生往往會繼續就讀於技術或者經濟專科學校。而成績格外優異的學生也可以轉學去文理中學或者綜合中學,之後可以得到高中文憑。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W. Bahnmüller普通中學的教學內容和其它學校類似,只是教學進度較慢。而且普通中學安排的結合實際操作的課程內容較多,以方便學生畢業後可以順利升入職業學校或者開始職業培訓。普通中學的畢業生同樣也有機會轉入文理中學或者綜合中學就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U. Baumgarten上世紀70年代,德國社民黨政府建議對當時的教育體系進行改革,在文理中學、實科中學和普通中學之外又引入了綜合中學。此後綜合中學的數量不斷增加。綜合中學的畢業生也可以獲得高中文憑。一些學生在9年級或者10年級畢業後選擇轉入職業學校就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imageBROKER/u. umstätter現如今大約一半的小學生畢業後都會進入文理中學。不過綜合中學現在也很受歡迎,因為進入綜合中學的學生不需要立刻決定未來究竟是讀大學還是學一個實用的技能。在一些大城市,綜合中學的報名人數甚至多於招生人數。例如去年科隆就有1000名小學畢業生沒有收到綜合中學的錄取通知書。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blickwinkel/M. Begsteiger文理中學的5、6年級算是適應期,如果一些學生在這期間感覺教學內容過難,老師會建議他們轉學去實科中學或者普通中學。與之相反,其它類型中學成績優異的學生也可以轉學去文理中學。但是綜合中學往往是一位難求。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 Pleul普通中學和實科中學的畢業生一般會進入職業技術學校學習。在這裡學生們既學習理論知識,又可以練習實踐操作。普通中學和工廠企業的聯繫緊密,學生在校期間就有機會積累很多實習經驗。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pa-Zentralbild/J. Büttner理論上,身體帶有殘疾的學生一般都就讀於特殊學校。但是有不少批評意見認為,這種做法會將殘障學生同同齡孩子隔離開,所以一些學校也招收殘障學生。可是這也同樣招來了批評之聲。反對者認為,如果學校缺少接受過相關培訓的教師,那麼這些殘障學生就無法得到相應的特殊照顧。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 Wüstneck學生們下課的時間經常變化,有時候下午3、4點下課,有時候中午之後就沒課了。這讓上全天班的父母很是頭疼。目前提供全天制課程的學校數量仍不多。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hromorange/F. Jouanneaux德國也有一些私立學校,例如蒙特梭利中學、華德福中學、寄宿學校和教會中學。不過多數學生還是就讀公立學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blickwinkel/BilderBox/Mc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