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為婦女兒童問題吵翻天

2007年3月5日

聯邦德國政府每年用於家庭政策的預算大約為1850億歐元,例如發放兒童金及規定兒童免稅數額等。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德國這樣,在家庭政策上作出如此高額投資。但卻無法提振德國低落的人口出生率。現在國家決心從政策面來扭轉形勢,例如改善託管幼兒的條件。

母親上班了,電視看孩子?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家庭部長馮德萊恩最近提出建議,要求在全國範圍內增設50萬個托兒所位置。建議如野火一般,在整個社會迅速延燒,各方為此鬧得不可開交。此外,有關社會對現代婦女及家庭所應具備的基本概念,也成為爭論的重心。

關於家庭政策的問題,包括單身人士在內,人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這是因為每人的處境不同,大家都會從自身的角度對相關議題作出反應,併發抒己見。因此,當德國家庭部長馮德萊恩建議,從2013年起,將目前的25萬個托兒所入園名額翻三番,增加到75萬個的時侯,引發了各方強烈反應。更由於對女部長所提建議反應最激烈的並非左翼女權人士,而是部長所屬的保守派政黨,從而更加深了辯論的火藥味兒,並使保守派陣營的家庭政策經歷瀕臨瓦解的嚴峻考驗。

現在已可確定的是:部分「基民盟」和「基社盟」政治人士面臨壓力,必須為「男主內、女主外」的傳統家庭觀念進行辯護。馮德萊恩部長本身是一位具有保守背景的七個孩子的母親。但她提出的是更符合聯合執政的「社民黨」的家庭政策理念,從而導致了本陣營內部的雙重不安。

在聯邦議院有關家庭政策的第一場辯論中,左派、右派、教會及工會,高度情緒化地互指對方主張的是具有意識形態色彩的家庭模式。此外,反對者質疑增添50萬個幼托位置的經費從哪兒來。總理梅克爾擔心,經費問題可能對有關家庭政策的辯論產生不利影響。她說:「我認為,現在不該為了諸如經費等種種細節問題,耽誤政策的制定。我們應該本著「有志者事竟成」的心態,尋求解決方案。」

德國聯邦政府預算,將國民生產總值的3%,也就是1850億歐元,用於幼兒託管政策。這一數額比歐盟國家的總平均額多出0.5個百分點。而德國每個家庭平均只有1.3個孩子,法國為2.1個。贊同增加幼托位置的一方表示,德國嬰兒出生率之所以偏低,是因為可以託管3歲以下幼兒的可能性不多。養老金專家也警告說,出生率低將為社會保障體系帶來嚴重後果,因為未來可繳付養老保險金的人將越來越少,而領取養老金的人卻越來越多。

「婦女的社會價值」是另一個吵翻天的議題。基民盟政治家-薩爾州州長彼得穆勒,在這一論題上扮演了協調者的角色。他說:「無論是一人掙錢養家或兩人同時外出工作,都屬於個人的選擇和人生規劃,國家必須予以尊重,不得蔑視和歧視。決定在家照顧孩子的婦女,應受到高度肯定和尊重,同時,她們的存在價值也絕不低於職業婦女。」

在馮德萊恩的所提建議尚未正式公佈以前,反對增設托兒所的一方就批評說:如果增設新的幼托位置,那些願意在孩子3歲以前待在家裡照顧孩子的母親們,將受到不平等的社會待遇。

天主教奧古斯堡教區大主教米克薩對馮德萊恩的建議,更旗幟鮮明地進行公開抨擊。他認為,這一政策將使年輕婦女淪為工業界的備用勞動力。然而事實上,馮德萊恩是想通過增加幼托位置,為婦女進入勞動市場提供方便。但卻遭到米克薩大主教的回絕。米克薩認為,全面幼托將不利於兒童的人格發展,他主張促進有利於家庭規劃的工作崗位。與此相反,德國基督教大主教胡博則全力支持馮德萊恩部長的施政計劃,他表示:「如果我們支持多生育孩子,就必須支持年輕父母們各不相同的生活環境。事實上,真正有可能離職3年在家專心照顧孩子的父母僅佔少數。因此,不能把這種家庭模式當作唯一標準,更不可批評那些無法自己在家帶孩子的母親們「不負責任」。」

社會學家認為,基於目前倍受爭議的家庭政策問題,家庭的概念早有必要重新定義。以父親、母親、孩子為核心的傳統家庭模式已不切合社會現實:現在大約有1/3的孩子是生活在一個所謂的「拼圖式家庭」,也就是與再婚父、母親的新伴侶,以及他們所帶來的孩子一同生活。這種具有革命性的新世代家庭模式,亟需另一種形式的幼托及經濟規劃,因為許多家庭已無法僅靠一份薪水過活。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