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國眼中的五四運動

李魚摘編
2019年5月4日

有人說,五四運動是中國最重要的紀念日。在一百周年到來之際,翻開30年前或者10年前的老文章,撫今追昔,理解當下。

Bildergalerie chinesisch-japanische Beziehungen 4.-mai-bewegung
1919年五四運動

(德國之聲中文網)"五四運動尚未結束"

30年前的5月初,6‧4事件發生前夕,德國《日報》駐京記者發表文章紀念五四運動。那時,北京大學生的抗議活動已呈燎原之勢。該文以"五四運動 - 富有傳統的抗議活動"為題,表達當時北京的情勢,"70年前,中國開始了第一場文化革命,今天,學生的抗議活動可以同當年對接。"

文章用很長篇幅描寫五四運動 的背景以及發生這直接導火索,但到最後筆鋒還是回到目前,指出這場運動所具備的現實意義:

1989年6月圖片來源: Jeff Widener/AP

"最遲1921年李大釗和《新青年》出版人陳獨秀創立中國共產黨時,五四運動為新中國的發展所奠定的里程碑的地位得到肯定。然而眼下大學生則認為,1919年5月4日的呼籲直到今天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仍未能實現。數周以來,北京的大學生走上街頭示威。一名抗議學生說,五四運動尚未結束。"

該文發表大約兩周後,北京進入戒嚴狀態,實施軍管。6月初,發生了震驚中外的6‧4事件。

一段尚未終結的歷史

10年前的五四前夕,《法蘭克福匯報》發表"最重要的中國紀念日"。該文從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闡述五四運動發生的大背景。它認為,中國的近代史一直是在"世界主義和沙文主義"構成的兩極之間徘徊,中共的誕生以及民族主義的崛起都同五四運動有著直接關聯。

但作者回憶五四是為瞭解析當今。2009年的中國,"已是一個功能齊全、有自衛能力的國家"。現在,五四青年節是一個"愛國主義的節日",五四已是一段完結的歷史。然而,

"如果想從中學到點什麼,"那一定是歷史終結的反面。今天,大部分知識分子不是在體制內任一官半職,便是下海經商。"但有誰知道,隨著全球化和經濟危機帶來的激烈爭論,五四運動在當今是給普世價值送來炮彈,還是給沙文主義推波助瀾呢!"

2009年的天安門廣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AXPPP/M. Y. Valat

2009年,在中國討論普世價值以及憲政思想,還是有一定空間的。

五四運動導致中國政治左右分野

網上論壇"大學筆記"(www.uni-protokolle.de/)裡"五四運動"詞條下可以看到以下文字:

"五四運動標誌著中國知識分子思想上的轉折點,此後,他們的觀點開始變得激進。五四之前,西方自由民主思想是中國的重要榜樣,但《凡爾賽條約》卻讓人們看到一場欺騙行徑。中國的左派開始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陳獨秀和李大釗這樣的知識分子開始學習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右翼陣營,法西斯則站穩腳跟。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這兩大政黨的崛起,以及它們之間的哲學衝突,最終導致了內戰和中國的分裂。而這些都同五四運動緊密相連。"

文章認為,五四運動造成中國左右政治的最終分野,而兩岸分離可以上溯至五四運動。

全球反殖民主義鬥爭的一部分

柏林自由大學歷史學家、漢學家余凱思教授(Klaus Muelhahn)在他受到德國科研協會資助的"用全球視野看中國五四運動"(2011-2016)的項目中這樣評價了五四運動的歷史地位:

柏林自由大學教授余凱思圖片來源: FU Berlin/Bernd Wannenmacher

"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歷史上中國民族覺醒的轉折點,是中國作為現代化民族復興的時刻。五四運動希望實現中國的民族新生,它反對儒家傳統,接受西方思想,宣傳民主理念。"

余凱思認為,過去對五四運動的評價,沒有顧及到其民族主義特徵的同時,也是全球反殖民主義政治風暴中的一部分。

"包括中國在內的、分散在全球各地的這場政治運動的領軍人物,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場全球性反殖民主義的世界運動,而這場運動的形式和激烈程度在近代史上堪稱罕見。"因此,五四運動是時代的產物。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