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第二任駐華大使看中國
2002年10月11日埃爾溫.維克特與中國之間的聯繫不僅應當追溯到他1976至1980年擔任德國駐華大使的那段日子,而應當追溯到更久以前。他的中國緣始於1936年。當時他在美國修完國民經濟學後轉道日本和中國返回歐洲。其間,他在南京遇到了來自漢堡的商人約翰.拉貝。拉貝因為1937年在南京曾經從日本人手中救下數千名中國人的性命而出了名。
90年代,維克特出版了拉貝在日本佔領南京那段時間寫的日記,其中敘述了他建立中國人保護區的情況。
維克特早在1940年就曾重返中國。當時他身為柏林外交部官員,服從命令前往中國。維克特在日本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斗轉星移,當他再次踏上中國這片土地時,時光不覺已經流逝了20多年。
變化中的中國
1976年,維克特出任第二任德國駐華大使。維克特今天談到中國時,「變化」是他口中最頻繁出現的字眼。他說:
「其實我經歷了3個時期的中國。蔣介石時期,共產黨時期-即毛澤東時代後期,以及鄧小平改革開放時期。改革開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徹底的變化。1936年,我第一次見到的北京是一個迷人之極的城市。那時,有些歐洲人甚至選擇在北京度過自己的晚年。當時,對我來說,真正值得在那裡生活的只有兩個城市,一個是羅馬,另一個就是北京。當我1976年再次見到北京時,北京有標誌性的城牆已經被拆除了。宏偉的城門也遭到了破壞。北京城的範圍擴大了。城內新添了幾座高樓大廈。但百姓仍然住在位於市中心的四合院內。今天人們看到的北京是一座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完備的城市,高速公路,摩天大廈應有盡有。與中國的北京,上海或天津這樣的大都市相比,柏林的建設速度慢多了。」
令維克特深感遺憾的是,與突飛猛進的現代化進程相伴而來的是,許多傳統的東西遭到了破壞。但他也坦言,雖然財富分配不均和貧困現象仍然存在,但是如今中國人的生活水準是以往任何時期都無法相比的。
物慾橫流
維克特透過沿海和內陸地區之間財富分配不均的現象中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危險所在,其他的危險因素還包括:失業率增長以及兩億多名農民離開家鄉進城尋找工作。維克特認為,這些人是最底層的無產者。此外,他還對伴隨中國經濟發展出現的價值觀破滅和物慾橫流的現象表示遺憾。他說:
「如今和中國人談起諸如孔夫子或古典作家的話題,你就會發現,讀過這些古書的人是鳳毛麟角。甚至上千年來作為中國政治力量支柱的知識分子都在追逐金錢。商人成了主流階層。如今,拜金主義主導了中國的一切,結果導致道德淪落。而另一方面,中國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可以預計,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將會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