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曾經是德國的殖民地,當時駐青島的一名德國士兵用鏡頭記錄了那段歲月。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百年前的今天,1914年11月7日,青島德軍向日軍投降。以此,德國失去了青島這塊「模範殖民地」。當時的德國士兵Paul Praßler拍攝的照片以罕見的角度揭開了中德關係的特殊一章。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1897年11月,兩位德國傳教士遭到謀殺後,威廉二世派軍艦出航遠東,逼迫中國簽署99年的租借合同。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佔領青島後,德國計劃要打造一個「模範殖民地」,顯示出德國的技術實力。因此一個小漁村很快就發展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城市。然而,德國人和中國人的生活被嚴格分開。不過所謂的中國區也是按照德國的建築規定建造的。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即便是100年後,當許多後建的現代化污水處理設施面對洪災系統崩潰之時,當年建的污水處理系統依舊能夠抵擋住洪水的侵襲。青島人至今都親暱的把井蓋稱作「古力」 ,這是德語「井蓋」 Gully的音譯。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那時,德國在青島的駐軍有時最多達到5000士兵。即使遠離家鄉,德國人也希望保持著德國的一些傳統,比如圖上的除夕慶祝活動(拍攝時間不詳)。德國人狂歡的時候怎麼能少的了啤酒……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1903年起,按照德國啤酒純釀製法釀制的「日爾曼啤酒廠」成立,如今,青島啤酒是全球銷量最多的啤酒。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這種德國人和中國人氣氛和諧的合照也不能掩蓋一個事實:德國人是不請自來的外來統治者。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 在青島,兩個世界突然碰撞到了一起。不過中國人被允許保持自己的傳統。圖片上是當時的婚慶典禮,花轎前來迎接新娘。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和現在一樣,當時的自由集市上熱鬧熙攘。有賣蔬菜和穀物的商販。中國人的飲食傳統也沒有發生改變。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這位算命先生號稱通曉未來。當時他可能算不到100年後,德國和中國成為平起平坐的緊密貿易夥伴。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德國之聲中文網)非洲、中國和太平洋地區,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曾有德意志帝國建立的殖民地。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及1918年11月25日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Paul von Lettow-Vorbeck)指揮的部隊最後投降,德國的殖民統治才宣告結束。但在一個世紀之後的今天,德國的這一歷史時期並沒有得到客觀的審視。
德國歷史博物館館長格羅斯(Raphael Gross)今年6月在一次有關德國殖民時期掠奪藝術品的討論會上說:"令人驚訝的是,幾十年來,德國人在面對其殖民主義歷史時所表現出的正義感是多麼的微不足道"。直到幾年前,有關這段歷史的題材實際上完全被忽略。
研究人員抱怨說,德國曾經在世界哪些地方建有殖民地? 確實這個題材不是德國學校的必修課。例如直至今天,面對昔日德國殖民主義統治時期在今日納米比亞赫雷羅和納馬犯下的種族屠殺罪行,迄今為止,也沒有任何悼念死難者的中心場館。至於是否會提供重建和賠償更是沒有定論。
更多閱讀:沉重的過去——德國如何對待殖民史
直到前不久,德國各博物館才開始就如何處理殖民時代受害者遺骨和文化遺產的問題展開了辯論。8月底,德國首次向納米比亞歸還了被殺害的納米比亞人遺骨。聯邦政府於2018年初對德國殖民主義時期遺留問題的處理寫入執政聯盟協議並明確地將其列為政治目標。
柏林殖民主義問題專家鮑赫說,長久以來,人們一直堅定地認為, 德國的殖民統治與英國和法國相比要溫和、人道的多。而且認為當時的德國殖民統治者給當地"帶來了文明,是一段極其美好的歷史。"鮑赫說,這種宣傳產生的影響至今存在。因此迫切需要對殖民歷史做出明確的解釋。要說明"殖民主義並非是冒險或者對陌生世界天真的探索行動",而是一種建立在暴力和剝奪人權基礎上的不平等的制度。
有關柏林洪堡論壇的討論引發了對殖民地歷史的辯論。這座在柏林新建的大型博物館計劃在2019年年底建成之後,展出來自世界各地的重要文物。聯邦文化國務秘書格呂特斯(Monika Grütters)多次強調,對殖民地文化財產的起源進行研究是多麼的重要。同時她也承認,長期以來殖民時代在德國紀念文化中"幾乎是個盲點"。
柏林歷史學家科普(Christian Kopp)認為,德國關於殖民主義的辯論之所以在沉默了幾十年之後啟動,是民眾努力的結果。早在19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就有黑人社團的的代表做出了謹慎的嘗試。被殖民者的後代如今都接受了較好的教育,也有了大聲講話的底氣。
也是«Postcolonial»協會創始人之一的科普說:"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透明的移民社會。"這一點在社會討論中也有體現。
青島曾經是德國的殖民地,當時駐青島的一名德國士兵用鏡頭記錄了那段歲月。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百年前的今天,1914年11月7日,青島德軍向日軍投降。以此,德國失去了青島這塊「模範殖民地」。當時的德國士兵Paul Praßler拍攝的照片以罕見的角度揭開了中德關係的特殊一章。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1897年11月,兩位德國傳教士遭到謀殺後,威廉二世派軍艦出航遠東,逼迫中國簽署99年的租借合同。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佔領青島後,德國計劃要打造一個「模範殖民地」,顯示出德國的技術實力。因此一個小漁村很快就發展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城市。然而,德國人和中國人的生活被嚴格分開。不過所謂的中國區也是按照德國的建築規定建造的。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即便是100年後,當許多後建的現代化污水處理設施面對洪災系統崩潰之時,當年建的污水處理系統依舊能夠抵擋住洪水的侵襲。青島人至今都親暱的把井蓋稱作「古力」 ,這是德語「井蓋」 Gully的音譯。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那時,德國在青島的駐軍有時最多達到5000士兵。即使遠離家鄉,德國人也希望保持著德國的一些傳統,比如圖上的除夕慶祝活動(拍攝時間不詳)。德國人狂歡的時候怎麼能少的了啤酒……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1903年起,按照德國啤酒純釀製法釀制的「日爾曼啤酒廠」成立,如今,青島啤酒是全球銷量最多的啤酒。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這種德國人和中國人氣氛和諧的合照也不能掩蓋一個事實:德國人是不請自來的外來統治者。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 在青島,兩個世界突然碰撞到了一起。不過中國人被允許保持自己的傳統。圖片上是當時的婚慶典禮,花轎前來迎接新娘。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和現在一樣,當時的自由集市上熱鬧熙攘。有賣蔬菜和穀物的商販。中國人的飲食傳統也沒有發生改變。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這位算命先生號稱通曉未來。當時他可能算不到100年後,德國和中國成為平起平坐的緊密貿易夥伴。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 在萊比錫、漢堡、法蘭克福或奧古斯堡等城市,近年來年輕人越來越多地提出這個問題:他們的家鄉城市是如何捲入殖民歷史的?對於這個問題有些城市導游便可以回答 。
一些地方活動家還指出,有些街道仍在以引起爭議的殖民主義者的名字命名。
西非國家多哥1884年至1914年期間曾是德國殖民地。迄今那裡還保留著許多見證了這段歷史的建築。
圖片來源: DW/J. von Mirbach在多哥首都洛美(Lomé)市中心的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建於1902年的新哥特式教堂。它的一旁是主教官邸,也是德國殖民者當年修建的。這一時期的許多建築迄今完好無損,給德國建築師帶來很高的聲譽。
圖片來源: DW/J. von Mirbach在德國人的幫助下,這座教堂得到了全面修葺。來自紐倫堡的能工巧匠們讓教堂窗戶恢復了原來的風貌。
圖片來源: DW/J. von Mirbach在多哥港灣公園蔥郁的棕櫚樹之間,坐落著當時的總督府。這是德國人在1898年至1905年期間修建的,後來一度被作為多哥的政府領導人官邸。
圖片來源: DW/J. von Mirbach歲月蹉跎 今天,這座官邸已經人去樓空,年久失修,公園也變得荒蕪。多哥政府沒有錢去維修,但為了防止偷竊,仍派兵嚴格保守這一區域。
圖片來源: DW/J. von Mirbach離總督府不遠處就是當時的地區行政機構所在地。多哥1960年獨立後,這座建築得到擴建,並作為海軍學校。而現在,這裡卻空空蕩蕩,只有計程車司機和商販在中午時分到一樓開放的空房間裡小憩。
圖片來源: DW/J. von Mirbach洛美的碼頭棧橋有350米長,1904年竣工。這座棧橋為大型船隻直接在城裡卸貨提供了便利。從那以後,水泥和木材才得以大量運往市裡。洛美如今擁有一個現代化的海港,但許多多哥人卻愛到這座鋼鐵結構的老棧橋來釣魚。
圖片來源: DW/J. von Mirbach這是洛美廢棄的火車站和車廂。該國總共約300公里的鐵路線已經大部分廢掉。只有個別路段還有貨車通行。
圖片來源: DW/J. von Mirbach德國人也在洛美以外的地方留下了足跡。在離首都約120公里的帕利梅(Kpalimé)也坐落著一座新哥特式教堂,當時的建築師只是在修建教堂時才採用來自家鄉的歷史性風格,在修建其它建築時則因地制宜,採用殖民地風格。
圖片來源: DW/J. von Mirbach從1890年以來,位於多哥山區的軍事管理哨所Misahöhe就負責保衛通往今日加納沃爾塔谷地(Voltatal)的商路。儘管管理所的屋頂已經部分坍塌,好幾戶人家仍然在這裡棲身。
圖片來源: DW/J. von Mirbach在離舊哨所幾百公里的地方有一處德國墓地。一塊凹凸不平的路牌從灌木叢中探出頭來。只有熟悉墓地的人才能找到這裡。
圖片來源: DW/J. von Mirbach德國殖民者的建築經受住了歲月風霜的考驗,但當時的德國殖民者因受瘧疾和其它疾病之苦,壽命卻都很短暫。據墓碑上的文字,埋葬在這裡的人沒人活過35歲。
圖片來源: DW/J. von Mirbach 例如,«去殖民化柏林»聯盟多年來便一直在首都柏林為更改這些街道名稱而努力,其中包括以阿道夫 ‧呂德茨、古斯塔夫‧ 納赫蒂加爾和卡爾‧ 彼得命名的街道。這三人被認為是德國殖民主義的代表人物和開路先鋒。在結束德國殖民統治100周年之際,反對殖民主義的的活動家計劃在11月15日在柏林見面,就進一步加強其工作的專業化程度進行磋商。
更多閱讀:一戰百年之青島記憶
這些人權組織的代表還要求為受害者建立一個紀念德國殖民時代遇難者的場所。 "後殖民俱樂部"或者"追究種族滅絕罪行"組織的代表都希望在柏林聯邦議院和距離威廉大街92號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附近建立一座顯而易見的中央紀念碑。1884年11月15日,在當時的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的邀請下曾經在這裡召開所謂的剛果會議,會議決定瓜分非洲作為殖民地。
但是聯邦政府並不打算修建這樣一個紀念場所。 10月中旬聯邦政府在回答綠黨議會黨團的相關提問時表示,這樣的倡議應該由聯邦議院提出。
李京慧 / 達揚(福音教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