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上海代表處遇到的麻煩
2003年10月28日中國官方和經濟界人士不斷強調,德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的確,德國企業在中國一向被認為是可以信賴的合作夥伴。它們不僅為中國帶來資金,而且還帶來技術知識和高水準的工藝。然而,就在德國總理施羅德對中國進行官方訪問的前一個月,這種和諧的氣氛中摻進了負面的因素:德國經濟界駐上海代表處的營業執照於10月22日到期,中國有關部門沒有按時延期營業執照。
當這件事傳到媒體時,德國經濟界首席代表格裡姆(Grimm)正在柏林參加為期兩天德中經濟會議。他十分鎮靜地告訴記者,出現這樣的事有很多原因,不必驚慌,沒有必要立即將一個沒有結束的事件上升到德中關係由此受到影響的高度。
目前,德國經濟界在中國有3個代表處,它們位於北京、上海和廣州。上海代表處是其中會員最多的一個。像經濟代表處這樣的機構根據中國法律必須每3年對許可證做一次延長。一般來說,延長營業執照只是手續問題。而這次,上海有關部門看來對德國辦事處進行了格外嚴格的審查。引起中方注意的可能是不久前在法蘭克福匯報發表的一篇文章。該文透露,大約50家德國公司在北京向媒體遞交了一封聯名信,指責德國代表處以及工商業聯合會在華機構本應替會員服務,但現在適得其反,成為一些公司在華的競爭對手。
設在世界各地的德國經濟代表處都處於一個兩難境地:一方面,它是德國企業界在國外的利益代表;而另一方面,德國經濟部又要求它在財政上盡量做到自負盈虧以減輕國家財長壓力。作為德國經濟利益的代表,代表處不能從事商業活動,也不能成立從事商業活動的子公司。但同經濟代表處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德國工商海外分會則允許以經濟手段的形式向會員提供有償服務。這一有償服務包括替公司向使館、領事館遞交辦理簽證的手續、舉辦培訓訓練班等本由一些在華律師事務所從事所業務,這些公司自然將這種行為看作是競爭行為。
德國經濟界駐華首席代表格裡姆不認為以上公開信同上海代表處在延長許可證方面出現的麻煩有任何關聯。他說,中方是出於技術原因未能按期延長許可。格裡姆返回上海後,立即同中方有關人士取得了聯繫,中方表示願意在幾天後解決該事件。
事實上,沒有人擔心這件事會引發難以收場的風波,也沒有人相信,中國有關部門會忽視了德國經濟界在華的延長手續。格裡姆同他的同事對中方的做法或者說一種暗示早已警覺。他們在上海代表處已將商業行為區同非商業區開始涇渭劃分,兩個區開始分別有各自的通道,為營業公司掛上醒目的標牌,增添了一根電話線。
上海事件就快解決了,北京呢,廣州呢?是否那裡也會遇到同樣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