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德國總理梅爾茨將於今年年底前率領一個由商界高管組成的代表團首次訪華。
這位瞭解籌備情況的人士告訴路透社,中國企業希望增加在德國的投資,而梅爾茨的訪問可能有助於修復柏林與北京方面此前的緊張關係。此次訪問最早可能在10月份進行,但尚未最終確定,細節可能會有所調整。
德國總理府發言人拒絕置評。中國外交部尚未回應路透社的置評請求。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也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梅爾茨就任總理後的首次中國之行將被賦予加強兩國關係的重要像征意義。德國上屆總理肖爾茨就任後曾一改德國總理訪問亞洲會先去中國的傳統,選擇了日本作為首站。
在肖爾茨領導的德國上任政府執政期間,中德關係一度陷入低谷,時任外交部長貝爾博克曾多次批評北京,稱習近平主席為「獨裁者」,並將中國視為制度性對手。
今年5月23日,上任不久的德國總理梅爾茨同習近平通了電話圖片來源: Li Xueren/Xinhua/-,Yauhen Yerchak/Zuma Wire/picture-alliance 梅爾茨的對華立場
新總理梅爾茨在公開場合對中國採取了強硬立場,但避免全面對峙。今年早些時候,他強調了對中國與俄羅斯關係密切的擔憂,承諾讓德國減少對中國的過度依賴。與此同時,梅爾茨也表示,在應對全球挑戰方面,中國 「仍將是德國和歐盟的重要合作夥伴」。在就任後的首份政府聲明中,梅爾茨再次提到視中國為德國和歐盟應對全球挑戰和經濟領域的重要合作夥伴。5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梅爾茨通了電話。
本月初,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布魯塞爾及德法之行中訪問了柏林,並與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和總理梅爾茨舉行會談。瓦德福爾表示,兩國外長討論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台灣問題以及中東危機。在7月3日兩位外長共同會見記者時,王毅表示,「中方歡迎默茨總理年內訪華。」
中國外長王毅和德國外長瓦德富爾7月3日舉行共同新聞會圖片來源: Markus Schreiber/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王毅此次歐洲之行也是為本月下旬的歐中峰會做準備。峰會前夕,歐盟方面對中國加強對稀土出口的管制、加大歐洲企業在中國經營的難度、大量向歐洲輸出廉價商品,以及暗中支持俄羅斯等表達了不滿和擔憂,並呼籲重新平衡與中國的經貿關係。
延伸閱讀——布魯塞爾:北京不能一邊支持俄羅斯一邊靠近歐洲
中德存在摩擦點
德國和中國之間也存在摩擦點,而且不僅限於經貿領域。本周二(7月8日),德國因中國軍艦7月初在紅海用雷射瞄準一架德國飛機而召見中國駐德國大使鄧洪波。當時,這架德國飛機正在歐盟保護紅海地區航運安全的「阿斯皮德斯行動」(Operation ASPIDES)框架內進行偵察飛行。
梅爾茨去年4月接受採訪時曾指責北京對全球眾多戰爭和危機都負有連帶責任。他說,像北韓這樣的國家,以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都得到了中國的支持:「中國對內日益壓制,對外日益咄咄逼人。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我們的安全構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
德國五年來沒有實現顯著的經濟增長,甚至在2023年和2024年連續兩年出現經濟萎縮。長期被視作歐洲經濟的「火車頭」的德國究竟怎麼了?美聯社列出了德國經濟低迷的五大原因。
圖片來源: Torsten Sukrow/Sulupress/picture alliance2011年,時任德國總理梅克爾決定加快退出核電,同時依靠俄羅斯的天然氣來彌補缺口。俄羅斯2022年2月24日全面入侵烏克蘭後切斷對德國的天然氣供應,對德國造成了沉重打擊。德國不得不轉向成本更高的液化天然氣。戰爭爆發後,德國也逐步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多年來,德國的商業模式都是以廉價能源為基礎,為出口型工業提供動力。然而,德國工業用戶目前的平均電費為每千瓦時20.3歐分,而在美國和中國,這個數字相當於8.4歐分。德國近年來雖然也在發展可再生能源,但一些房主和地區對風機的抵制抑制了風能的增長。
圖片來源: Justin Jin/dpa/picture alliance在2010年代初期和中期,德國賓士、大眾、寶馬等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但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出口國。2024 年,中國的汽車出口量為585萬輛,德國為317萬輛。中國產電動車也瞄準了歐洲市場。2010 年,中國的電池板製造商還依賴進口的德國設備。如今,全球太陽能電池板生產依賴於來自中國的設備,國家補貼的中國太陽能電池板也消滅了德國製造商。在家具、消費電子產品等領域,中國製造商現在也開始和德國製造競爭市場份額。
圖片來源: TANG KE/Avalon/Photoshot/picture alliance 德國在經濟繁榮時期推遲了對鐵路和高速網路等長期項目的投資。設施老化、維修工程增多等原因導致鐵路準點率不斷創下新低。高速網路尚未覆蓋一些農村地區。2009年通過的關於限制赤字的憲法修正案束縛了政府的手腳。是否放鬆所謂的債務剎車將成為下屆德國政府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
圖片來源: Marius Schwarz/IMAGO從IT行業到飯店行業、從托兒所到養老院護工,德國各行各業都面臨不同程度的缺乏技術工人的問題。德國工商會對23000家企業的調查顯示,43%的企業表示無法填補空缺職位。德國學生對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越來越不感興趣。兒童保育機構短缺導致許多女性只能從事兼職工作甚至根本不能工作。人口老齡化也令缺乏熟練技術工人的問題雪上加霜。
圖片來源: Friso Gentsch/dpa/picture alliance德國企業和經濟學家指出,冗長的審批程序和過多的文書工作對經濟造成了拖累。比如,獲得風力渦輪機的建造許可證可能需要數年時間,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的公司既需要到當地公用事業機構註册,也需要到政府監管機構那裡註册等等。一項要求公司證明其供應商遵守環境和勞工標準的法律甚至超出了歐盟的要求,給德國公司帶來了比其歐洲競爭對手更重的負擔。
圖片來源: Thomas Imo/photothek/picture alliance (路透社等)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