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老闆講述中國經歷
2006年10月30日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和金融政策的批評聲浪愈發高漲,尤其是在中國缺乏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和大量傾銷出口產品等方面。此外,人民緊跟美元也是遭到國際上廣泛批評的議題之一,因為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強弱是以最新匯率來衡量的,中國目前已是世界第四大國民經濟體。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世界各國的諸多企業,前往中國投資的外國企業和個人有增無減。德國企業也不例外,其中包括德國的中型企業。「中國與人們的想像完全不同。在世界各地通行的辦法一般來說在中國是行不通的,但非常複雜的事情有時在中國會變得非常容易。瞭解和掌握了這一點,在中國的生意就好做了。」
說這話的是德國人施特凡-欣德勒,欣德勒在中國已生活了17年,在北京郊區生產肉類和香腸製品,他擁有一家自己的企業和兩家飯店。現在,欣德勒已將中國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日子在那兒過得挺紅火。他在中國有自己的家庭,兒子在中國長大。儘管如此,欣德勒依舊強調,他不敢說他瞭解中國。
德中兩國的文化差異實在是太大了。德國中型企業Stiebel Eltron的經理魯道夫-松內曼對此也有同感:「對我們歐洲人來說,很難產生與中國人同心同德的感覺。我認為,我們的領導層都有這個問題,由於文化差異,我們只獲得了所有重要訊息中的極少部分。也許人們根本就不知道應怎樣進行溝通,不過是自以為瞭解中國而已。」
比如在中國,「對和是」並不一定就是同意的意思,而只是表示明白了一件事情,這樣的文化差異無所不在,藝術領域,各種關係中均有所體現,中國人很講究人際關係,不靠關係辦不成事。Stiebel Eltron是一家生產加熱器、電熱干手機和熱泵的企業,進軍中國已有10年的歷史。最初該公司通過代理商在中國銷售自己的產品,2003年,該公司與中國南方的一家公司成立了德中合資公司,兩年前,該公司又在天津開辦了自己的公司。魯道夫-松內曼說:
「作為中型企業,我們試圖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運作。除此之外,我們別無其他選擇,當然,我們也願意這麼做。所以,對我們來說,進入中國市場是我們的義務。但我們尚處在學習過程,理解中國,學習中國目前比提高我們的營業額,拓展我們在中國的業務更為重要。」
松內曼接著說,他們這樣的公司沒有其他的選擇。原因在於,一方面,競爭對手同樣投資中國,另一方面涉及到配件供應企業,人們必須登陸中國,否則就會被排擠出局。負責巴符州銀行子公司-北京德國中心的賴夫-戈裡茨幾乎天天經歷類似的事情。他說:「即便是生產專門產品的企業也必須進駐中國,儘管登陸中國市場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很大的經濟利益,但如果不這樣做,客戶就會明確地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進入中國的話,他們就會在中國尋找配件商,這些配件商將提供同樣的產品,他們還表示將幫助這些中國配件供應商提高產品品質,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
當然,即便是在中國辦廠的德國企業也很難倖免。因為幾乎沒有一家企業免受仿冒產品之風的不利影響,仿冒產品被德國中型企業視為在中國市場的最大難題。Stiebel Eltron公司總經理松內曼甚至在德國的建築業市場發現了自己公司榮獲產品和設計獎的電熱干手機 HTE 4的仿冒品。該產品由一家中國企業生產,完全可以以假亂真,只是產品上印有中國廠家的標誌。
仿冒產品目前已佔世界貿易的5%至10%,其利潤高於毒品走私。松內曼認為,中國是仿冒產品的最大市場。中國駐德國大使馬燦榮在柏林經濟周-中國會議期間再次強調指出,中國將採取更為嚴厲的措施打擊仿冒產品行為。但這位大使也深知,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