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哪個國家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連續6年。德國大學中的來自哪個國家的外國學生最多?中國,去年冬季學期,足有43629人。 德國和哪個國家的關係已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檔次?還是中國。也因此,聯邦德國外交部網站上寫道:德中關係呈現出「巨大的多樣性和密度」,但同時也寫道:對於德國,中國不只是合作夥伴和競爭對手,也是「制度性對手」。
當1972年10月11日,時任德國外長謝爾和他的中國同行姬鵬飛在北京交換相互承認的外交文書時,這一切都不可能預見。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尚非今天這樣的經濟超級大國。半世紀前,它還是一個艱困、貧窮的發展中國家,被多年的文化大革命癱瘓,由年邁的毛澤東領導,當時他在北京「豐澤園」深居簡出,早已和民眾失聯。
當時,冷戰正酣,尚無「基於價值觀的外交政策」一說。德國和歐洲處於分裂狀態,美國和蘇聯相互虎視眈眈,不可調和。按「敵人之敵即我友」之邏輯,197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突然訪華。此前,中國和其共產主義大哥蘇聯鬧翻。尼克森的歷史性訪問是西方各國朝向北京競賽的起跑訊號。德國不落他人。
絲綢之路上的杜伊斯堡
半世紀後,關係的「多樣性和密度」也體現在德、中兩國間的不下100個姐妹城市關係中。杜伊斯堡和武漢即為一例。這兩個城市的規模之不同猶如德國和中國:杜伊斯堡居民不足50萬,而武漢人口超過800萬。儘管如此,杜伊斯堡專設一中國事務部,以進一步加強關係,而兩市間的關係本已緊密。
杜伊斯堡動物園以擁有小熊貓為傲,更以擁有中國園林為榮——水榭樓閣,拱橋和獅子雕像,是夥伴城市武漢的禮物。杜伊斯堡-埃森大學與中國合作夥伴有著大學合作關係。
但最重要的是,杜伊斯堡已是新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樞紐。每星期有60列貨貨運列車從中國抵達這裡。2014年,當第一列來自遠東的列車駛入杜伊斯堡站時,站在花團錦簇的月台上的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時任德國外長嘉布瑞爾陪同在側。俱往矣。它們已是過去時代之留影 。
政治風向變了
政治風向發生了轉變——而且越來越粗糲。幾何時,雙方各種各樣的代表團織布機般在德中之間往來穿梭。如今,兩國政治家之間的會晤少而又少。當然,這和大流行瘟疫、中國嚴格的「清零」防疫戰略和限制性入境規定有關。但絕不止如此。
其實,它主要同近年來兩國關係中的夥伴因素消減、制度性競爭越來越受關注有關。
無論是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對維吾爾族的迫害、對香港民主運動的大規模鎮壓,還是北京在南中國海的攻擊性行為:和中國發生衝突的根源都在增加,共同點的存量在減少。
在中國的對外合資企業中,中國和國際合作夥伴之間的利益差異曾被形象地描述為:同床異夢。若繼續使用這一形象語言,那就是:德、中現在似乎已在不同的房間安床。
從2005年出任德國總理至2021年卸任,梅克爾總共12次訪華,足跡遍佈中國大江南北。現在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位德國政壇「鐵娘子」的歷次中國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Jensen
「你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你也即將卸任德國總理,中國人重情重義,我們不會忘記老朋友,中國的大門隨時向你敞開」,在梅克爾即將卸任之際的2021年10月1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同德國總理梅克爾舉行影片會晤時,高度評價對中德、中歐關係發展作出的貢獻。在其擔任德國總理的16年裡,梅克爾曾12次訪華,足跡遍佈中國大江南北。
圖片來源: Liu Bin/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2006年5月,出任德國總理剛半年的梅克爾首次訪華,受到廣泛關注。她的前任施羅德與中國關係密切,梅克爾曾以反對黨領導人的身份批評施羅德政府的對華政策。在此行中,她除了在北京與胡錦濤、溫家寶舉行會晤外,也前往上海,體驗了磁懸浮列車(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paweb/epa/R. Vennenbernd2007年8月,梅克爾第2次訪華,當時正值中德建交35周年之際。她在此行中前往南京,為德國在華系列文化活動「德中同行」揭幕,並與南京大學師生交流(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 Grimm2007年9月,梅克爾在總理府會見了藏人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引得北京勃然大怒,德中關係隨之進入「冰期」。2008年兩國關係開始回暖。2008年10月,梅克爾前往北京,出席亞歐峰會並與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舉行會晤。她在北京受到了熱情接待。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epa/P. Grimm在這張照片上,德國政壇「鐵娘子」顯得格外溫柔。這張圖片攝於2010年7月西安,當天正好是梅克爾56歲生日,按中國屬相屬馬的她正與兵馬俑陶馬合影。在她的此行中,德中簽署了多項經濟技術合作協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Jensen2012年2月,梅克爾第5次訪華,與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晤,並在溫家寶的陪同下前往廣州,出席德中經濟論壇,參觀德國隧道設備製造商海瑞克在廣州的分公司,同時夜遊珠江。圖中,當地小學生向這位德國女總理獻花。
圖片來源: dapd這是梅克爾2012年8月訪華,圖中她正與習近平舉行會談。值得注意的是這時習近平的職務還是國家副主席,在不久後的中共十八大以及第十二屆人大上,他成為中國「一把手」。在此行中,梅克爾也在中國總理溫家寶的陪同下乘坐高鐵、訪問天津,拜訪了空中巴士在天津設立的組裝基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2014年7月,這位德國「鐵娘子」第7次訪華,前往成都和北京。梅克爾在成都神仙樹農貿市場的照片也盛傳一時(圖),據報導觀摩品嘗了宮保雞丁。此外,她也在成都參觀了德國大眾與中國一汽的合資企業,並在北京出席首次「德中經濟顧問委員會」會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2015年10月,梅克爾第8次訪華。在北京與習近平等會面後,她受邀前往李克強的故鄉安徽,來到了合肥農村,到訪農戶家庭、參觀鄉村小學(圖)。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J. Eisele2016年6月,梅克爾和李克強出席了第四輪德中政府磋商,中德兩國也在她此行中達成了網路安全協議。值得一提的是,梅克爾此行也在德國大使館內會晤了公民社會的代表。
圖片來源: Reuters/W. Zhao雖然看起來穿的是同一件上衣,但這其实是梅克爾另一次訪華之旅。2016年9月,梅克爾在杭州參加了G20峰會,這也是她第10次來到中國。鑑於德國是來年(2017年)G20峰會的主辦國,在照「全家福」时,梅克爾站在習近平右邊、正中的位置。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v. Jutrczenka这是梅克爾作為德國總理第11次訪華。2018年5月2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為她舉行了歡迎儀式,兩位「老朋友」也就中德關係等問題進行了交流。在中國即將迎來改革開放40年之际,梅克爾此次行程還包括訪問有改革開放「試驗田」之稱的深圳。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梅克爾的第12次訪華正值延續數月的香港抗議活動之下,此時新冠疫情尚未爆發。這是她作為德國總理最後一次訪华,梅克爾在2019年9月的這次訪問中也談到香港問題,呼籲通過政治對話、和平解決危機。圖中是梅克爾和李克強在歡迎儀式上。因为梅克爾此前數次在站立時出現顫抖情況,她這段時間一般是坐著聽國歌演奏。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制度性競爭和大國敵對
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巴爾奇(Bernhard Bartsch)解釋說,很長時間裡,人們相信,通過融入全球化,中國不僅會在經濟上接近西方,而且在政治上也會如此,「很多中國人也這麼認為」。然而,這位中國問題專家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強調指出,近年來,在習近平治下,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他認為:「歸根到底,中國在說:『我們有自己的制度,而且,我們要改變全球秩序和相應的游戲規則』。他們不再願意承認和接受——中國人眼裡的——由西方主導的制度。」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親自為他的國家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到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中國該是一個成熟的、現代化的、有能力制定和建立規則的、在經濟和技術上處於世界前列的偉大社會主義國家。而隨著中國突入世界秩序中心,便自然會同迄今的霸主美國發生衝突。
對柏林來說,這是個問題:這一衝突是在德國最重要的經濟夥伴和最強大盟友之間發展。中國問題專家巴爾奇指出:「德國和歐洲正處在這一問題越來越頻繁提出的境遇下:你站在哪一邊?」他表示,在梅克爾時代,柏林試圖不讓自己被推入這一境地,被迫選邊站。但現在,做出相關抉擇已礙難避免。他分析道:「政界的說法是,德國與中國和美國的關係非等距離;我們和美國的關係比和中國的關係密切得多;儘管如此,我們不能白白浪費對華關係所提供的機會。」
中國:是夥伴還是對手?
努力保持距離
此間,柏林正努力同中國保持距離。這一點越來越明顯。綠黨籍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 Robert Habeck )已宣佈要對中國採取「更強硬貿易政策」。9月中旬的七國集團貿易部長會議結束時,哈貝克宣佈:「對中國的天真態度結束了。」
今年5月底,哈貝克已代表聯邦政府拒絕向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的投資提供擔保。對經濟界而言,此為一大衝擊。幾十年來,在中國的商業活動一直受益於聯邦政府的投資和出口擔保,德中關係首先體現為經濟關係,而且蓬勃發展。以前,德國政府首腦常在大型經濟代表團的陪同下訪華,簽署新的合作項目。約5000家德企如今在華經營,投資金額達900億歐元。
而現在,氣氛壓抑。在9月中旬提交的一份立場文件中,歐盟在華商會抱怨說,商業活動正變得越來越政治化。根據該文件,「昔日,中國曾給全球化打下烙印,但現在,這個國家卻被認為變得不好預測、不那麼可靠、效率走低」。
「我們正彼此疏離」
歐盟在華商會主席伍特克(Jörg Wuttke)對德國之聲表示,「歐洲人和中國人很難再相互交流。現在,沒有哪位中國政要飛歐洲。而對總結現狀,這一點可一直至關重要。」他指出, 反過來,越來越少的德國學生去中國,「這意味著:我們正彼此疏離。」
德中議會小組成員、社民黨議員施密特(Dagmar Schmidt)能親身觀察到這種疏離感。她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回憶道:「2014年我當小組主席那時,交流仍還很活躍。我們接待了很多中方代表團,舉行會談、磋商,內容總很豐富。但後來,會議越來越少,而且越來越無趣。大家不再能自由表態,而是照本宣科,一切都受到更嚴格控制。」她表示,隨著新冠疫情爆發,德中交流進一步壓縮,偶爾舉行的視訊會議完全達不到面對面交流的品質。
歐洲和中國本已分處一共同大陸的兩端;建交50周年之際,雙方似乎還會進一步疏遠。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青島曾經是德國的殖民地,當時駐青島的一名德國士兵用鏡頭記錄了那段歲月。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百年前的今天,1914年11月7日,青島德軍向日軍投降。以此,德國失去了青島這塊「模範殖民地」。當時的德國士兵Paul Praßler拍攝的照片以罕見的角度揭開了中德關係的特殊一章。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1897年11月,兩位德國傳教士遭到謀殺後,威廉二世派軍艦出航遠東,逼迫中國簽署99年的租借合同。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佔領青島後,德國計劃要打造一個「模範殖民地」,顯示出德國的技術實力。因此一個小漁村很快就發展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城市。然而,德國人和中國人的生活被嚴格分開。不過所謂的中國區也是按照德國的建築規定建造的。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即便是100年後,當許多後建的現代化污水處理設施面對洪災系統崩潰之時,當年建的污水處理系統依舊能夠抵擋住洪水的侵襲。青島人至今都親暱的把井蓋稱作「古力」 ,這是德語「井蓋」 Gully的音譯。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那時,德國在青島的駐軍有時最多達到5000士兵。即使遠離家鄉,德國人也希望保持著德國的一些傳統,比如圖上的除夕慶祝活動(拍攝時間不詳)。德國人狂歡的時候怎麼能少的了啤酒……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1903年起,按照德國啤酒純釀製法釀制的「日爾曼啤酒廠」成立,如今,青島啤酒是全球銷量最多的啤酒。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這種德國人和中國人氣氛和諧的合照也不能掩蓋一個事實:德國人是不請自來的外來統治者。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 在青島,兩個世界突然碰撞到了一起。不過中國人被允許保持自己的傳統。圖片上是當時的婚慶典禮,花轎前來迎接新娘。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和現在一樣,當時的自由集市上熱鬧熙攘。有賣蔬菜和穀物的商販。中國人的飲食傳統也沒有發生改變。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這位算命先生號稱通曉未來。當時他可能算不到100年後,德國和中國成為平起平坐的緊密貿易夥伴。
圖片來源: Konfuzius Institut Leipzig e.V./Paul Ernst Pras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