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討論會介紹亞洲氣候問題調研報告
2009年11月2日
在討論會上,亞洲開發銀行介紹了以"氣候變化對亞洲造成的後果"為主題的3份最新調研報告。這些調研報告的撰寫者是澳洲阿德萊德大學、印度德裡的能源與資源研究所和美國華盛頓的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涉及的領域為能源供應、食品供應和移民。德裡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的阿拉賓達‧密史拉解釋了為什麼氣候變化在亞洲引起的後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的原因,密史拉說:「亞洲擁有世界上貧窮居民的最大群體。我認為,這裡最大的問題在於針對氣候變化作出適應性調整方面。我認為,氣候變化給生產能力帶來了問題,這會影響到在這個地區現有的快速發展。問題是,氣候變化會給生產能力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如果全球氣候到2050年平均上升2攝氏度,就會導致整個亞洲的農業產量大大下降,直接影響到這個地區22億依靠農業生存的人。此外,全亞洲居民的食品供應將受到威脅,部分食品價格可能會翻一番。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的馬克‧羅斯格蘭特強調道,要適應氣候變化的後果,就要有大規模的資金投入:"我們估計,光是在亞洲就必須向農業追加投資35億美元,尤其是投入重要領域,如科研,尤其是研發能夠抗乾旱或者酷熱的糧食品種。但我們也需要對灌溉系統的投資,對現有灌溉系統要有比至今大得多的投資,以增強其效益,這比建設新的灌溉系統更重要。"
氣候變化的負面後果也會對相當多的居民的移民行為產生影響。海平面的上升會嚴重影響亞洲人口密集的沿岸地區。特別是海岸地區的自然災害會增多增重。缺水在亞洲一些地區也會成為嚴重的問題。許多人會離開那些受氣候變化嚴重影響的地區。這份調研報告建議,把氣候變化的後果視為移民問題的重要因素。亞洲開發銀行副總裁烏爾蘇拉‧謝菲普略斯女士認為,關於氣候變化後果引起的移民問題的調研報告是讓這個問題清晰化的重要的第一步:「"這無疑是個訊號。還必須做進一步的調查,要據某些移民潮來探討相關問題:受到移民潮波及的是哪些人,問題發生在哪個層面上,是地方性的,地區性的還是國家性的,我認為,這方面還有許多統計工作可以做。"
這些調研報告還讓另一點變得清晰:需要有一個雙重戰略來對付氣候變化。不僅要針對氣候變化的後果作出適應性調整,而且限制這些後果的嚴重程度也是一個重要的挑戰。亞洲很大一部分能源還是用煤和石油生產的。這方面有兩點特別重要:必須更有效地使用能源,必須促進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在韓國、中國和印度這些國家,可再生能源領域已經擁有了很大的發展潛力。調研報告指出,通過對科研和市場開發的投資,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這一潛力。
謝菲普略斯女士說,要貫徹調研報告提出的建議,需要亞洲開發銀行的各成員國政府作出努力:"我們實際上只能給出大而化之的建議。至於在當地最終必須怎麼做,這必須因時而宜,因地而宜,作出不同的決定。"
作者:Christoph Ricking / 平心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