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德國醫院負荷已達極限?

Sabine Kinkartz
2020年3月11日

醫護人員抱怨德國醫院能力不足已有多年。情況並未因此有所改變。新冠病毒危機使這一不堪狀況再度引起各方關注。

Deutschland Düsseldorf | Uni-Klinik Infektionsstation | Thema Coronavirus
「傳染病房,14歲以下兒童免進」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M. Meissner

(德國之聲中文網)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呼籲德國醫院要準備好應對新冠病毒疫情擴大而導致重病人數量增加這一局面。德國醫院共有約2.8萬張重症床位,目前已佔用了80%。在現在這個季節,這是正常狀況,因為目前正是流感季,重症監護室裡增加了流感患者。

根據醫院應急方案,危機時期,普通病房也須變成危重病房,比如:增設呼吸機、調整對醫護人員的配置、原計劃的手術取消、將不一定必須立即治療的患者打發回家。

醫生負擔過重

眼下,誰都說不上冠狀病毒危機會讓醫院遇到何種困難。錫根(Siegen)大學附屬醫學院院長拉本茨(Joachim Labenz)表示,"會出現什麼情況,有待觀察。"不過,這位醫學家發出明確警告:"最重要的訊息是:保護醫生和同事們,否則,我們的衞生系統會癱瘓。"

績效壓力

造成這一惡況的根本原因在於那個"經營效益"邏輯。至1985年,德國法律禁止醫院盈利。此後,這一禁令越來越放寬,及至2004年,開始實施所謂的"病例計酬制",--全球獨一無二的計酬方式。醫保公司不是根據事實成本,而是依據既定的預算目錄支付單項服務。

快速更換吊針,接著下一位患者,沒有時間閒聊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epd/H. Lyding

"病例計酬制"的設想是,所有醫院得到同樣的報酬,由此形成競爭,根據自由市場經濟法則,這會導致成本下降。然而,結果適得其反,德國衞生體制是世界上最昂貴的之一。每年在這一計酬制基礎上,醫保要向全國約2000家醫院支付750億歐元。

手術來錢

很多資金用於技術性的醫療支出。在整形外科和心臟內科,德國的病例數量居全球之冠。對有髖關節、膝蓋或脊椎病痛的患者,像流水線一樣動手術,可以比治療、護理慢性病人使醫院更有利可圖。

根據病例計酬制,醫保公司不是依據提供相關醫療服務的人員數量、手術使用的材料有多昂貴支付費用。這樣,若成本低於病例酬資所得,醫院方面便有盈利。這導致醫院裁減越來越多員工,在職人員則不得不承擔越來越多的工作。

盡量多使用昂貴儀器圖片來源: DW/P. Kouparanis

餓肚子、缺覺、壓力

據德國醫生聯合會所作的一項成員問卷調查結果,五分之一的醫生考慮改行。首當其沖的是年輕醫生。一項研究結果顯示,35歲以下醫生中,有"倦怠"症候的佔70%。病人安全行動聯盟成員施特拉默茨(Reinhard Strametz)教授指出,恰恰是帶著理想主義從醫的年輕醫生們不得不很快屈服於現實。

連續24小時輪軸轉、既無工夫用餐、也沒有時間睡覺的大夫們不得不忍受飢餓、缺覺、壓力,感到精疲力盡。其結果是,反應能力降低,這種狀態類似於血液中酒精度增加。施特拉默茨教授批評說,這會導致醫療事故,而在醫院這樣的高危領域,本應絕對避免發生差錯。

工作條件亟需改變

很長時間裡,一個觀念佔主導地位:醫生的承受力幾乎無限。然而 施特拉默茨教授指出,也是鑑於醫療事故增加,觀念發生了轉變。他指出,導致醫療事故的並不純粹是人為原因,比如當事人能力不足或缺乏責任心,而是因為不穩定的工作條件導致不安全行為。

五分之一的醫生有意改行,而且醫院越大,醫生們對工作條件越是不滿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U. Baumgarten

錫根大學醫院院長拉本茨要求政界給醫院提供更好的工作條件,並取消病例計酬制。另外,他還要求制定醫院醫生數量下限規定。

給護理人員增薪

尤其在以護理為主的領域,護理業已有人員數量下限規定。此外,聯邦議院去年底通過了加強護理行業法案。未來,護士和其他護理人員的成本將從病例計酬制中拿出,轉而採用年度預算形式,按實際人員數量支付。不過,醫生不在此列。拉本茨認為,醫院方面完全有可能因此打醫生的主意去省錢。再者,日益嚴重的專業人才短缺現象也導致空缺崗位無人填補。

至於本已超時工作的醫生們如何應對新冠病毒危機,拉本茨不敢預料。他只表示,最終將取決於就醫的患者數量,以及還會有多少醫生願意治療他們。他相信,新冠病毒危機也是一個機會--"醫療衞生體制結構和醫生的承受能力問題可能因此受到人們的重視。"

新冠疫情 德國人怎麼想?

02:39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