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重金投入核聚變 是浪費錢嗎?

Srinivas Mazumdaru
2025年11月2日

柏林希望核聚變提供充足、清潔、可靠的能源,但批評人士稱是浪費金錢,因為這項技術無法解決短期的氣候和能源問題。

德國投入重金研發核聚變
核聚變發電站何時能成為現實?圖片來源: Nenov Images/PantherMedia/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有強大的製造業以及汽車、化工等能源密集型產業,這意味著大量能源消耗。

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仍嚴重依賴化石燃料,儘管過去二十年來,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比例穩步上升。

德國政府正在實施一項雄心勃勃的能源轉型計劃,目標是在2045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德國已於2023年全面淘汰核電,並計劃在2038年之前逐步淘汰煤電。

為了在能源與環境之間取得平衡,柏林也投資綠色氫能以及核聚變等新技術。

投資核聚變是明智之舉?

10月,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 也譯「默茨」)內閣公佈了一項旨在加速核聚變技術發展的行動計劃。德國希望建造世界上第一座聚變反應堆,為此項目撥款17億歐元(約合19.8億美元)。

柏林希望這項技術未來能提供充足、清潔、安全、可靠的能源。

德國亞琛弗勞恩霍夫雷射技術研究所聚變研究專員克萊因(Sarah Klein)表示,投資聚變技術是一項「明智的長期戰略舉措」。

她向德國之聲表示:「這項技術使德國在全球技術競賽中保持領先地位。在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之後,核聚變與可再生能源對於確保能源主權至關重要。」

馬克斯-普朗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科學主任君特(Sibylle Günter)也向德國之聲表示贊同,並指出德國的能源需求「不斷增長」。

君特說:「核聚變技術可以幫助我們保障長期能源供應,並且是零排放。與此同時,保持工業國家的競爭力。」

核聚變——人類正在實現無限能源的夢想嗎?

02:0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創新催化劑」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利用核聚變發電

核聚變是指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兩個較輕的原子核碰撞融合,從而釋放能量。這與太陽中氫轉化為氦的基本過程相同,這一過程產生陽光,使地球上的生命成為可能。

核聚變與當今核電站的核裂變過程相反——核裂變是指較重的原子核通過鏈式反應分裂釋放能量。

與核裂變不同,核聚變不會產生放射性廢物,因此有望提供利於氣候保護的充足能源,避免污染和放射性廢物。

德國並非唯一大舉投資核聚變的國家。

美國、中國、日本和英國等國家也已投入數十億美元,加速這項技術的發展。此外,數十傢俬營初創企業也加入了這場競爭。

「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已經在核聚變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因此,這是德國高科技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克萊因說道。

這位科學家強調,該投資對於德國保持全球競爭力並確保技術自主至關重要。

克萊因表示,核聚變還促進創新。她說,包括超導磁體、高功率系統、先進材料、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在內的關鍵技術都將得以推動。

飛在天上的郵輪你見過嗎?

01:08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浪費資金?

然而,批評人士認為,投入巨資用於核聚變研究是方向錯誤,也是資源浪費。他們認為,這些資金應用於擴大其它可再生能源項目的規模。

但君特認為,可再生能源和核聚變能源之間不應存在「衝突」,而是兩者可以「相互補充」。 她說:「風能和太陽能無法持續供電,但核聚變可以。」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科學家們在2022年底首次實現了核聚變中的淨能量增益——意即,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高於使原子核聚變所需的能量。

該實驗利用高功率雷射得以實現。

還有其它方案利用強磁場來約束超高溫等離子體粒子,使其結合並聚變以釋放能量。

「人造太陽」

02:1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核聚變發電站何時能成為現實?

2022年的突破以及之後的一些實驗給人們帶來希望,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核聚變就可發揮其全部潛力。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能源學教授卡門(Daniel Kammen)表示,過去人們認為,核聚變發電還需要五十年才能實現,「而且幾十年來一直說還需要五十年」,這一說法不再成立了。

他通過電子郵件向德國之聲表示:「多種方法並進、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在控制磁約束(托卡馬克)等問題上的應用,以及系統運行方面的進步,都從根本上改變了研究處境。」

卡門教授表示:「我曾預測,核聚變原型將在十年內進入試點並網階段,甚至更快。」

但包括克萊因在內的其他專家則認為,商業上可行的核聚變發電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商業聚變的確仍是一個遠景,存在著技術和經濟上巨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核聚變無法取代當前亟需的可再生能源和儲能技術。」

君特也認同克萊因的觀點,她預計首批聚變電站將在「大約二十年後」並網,但前提條件是,現在就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