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開設「防洪碩士」專業

2007年9月2日

德國人,尤其是德國東南部薩克森州的人大概都不會忘記2002年8月那場歷史罕見的洪災。當時,小溪成河,而原本並不寬闊的易北河卻變成滔滔大江,造成億萬損失。科學家們說這是500年不遇的洪災,他們也因此大獲豐收,教學科研經費大增,其中之一是新開設的深造專業「防洪碩士」(FLOODmaster)。

易北河洪水圖片來源: AP

五年前,薩克森州到處大壩決堤,村莊淹沒,文化名城德勒斯登刚剛徹底翻新的火車總站突然變成中流砥柱,博物館中價值連城的藝術收藏險些被洪泛吞沒。有關這場罕見洪災的電視報導傳遍全球,當時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維伯沃(Wisnu Wibowo)也和世界上無數觀眾一樣,面對那洪水大肆泛濫的驚心動魄的畫面,驚詫不已。他說:「我在電視上看到如此嚴重的洪災報導,不禁自問,這種事怎麼可能發生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歐洲呢?難道那裡也有管理不當一說嗎?」

這位年輕的水文學家隨後決定,找機會親自到德國來瞭解一下。去年,他開始在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同時修習「防洪碩士」課程。該課程是2003年新設的,旨在向大學生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的專家介紹特大洪災的綜合性風險分析與管理知識。目前在讀學員之一是德國大學生瓦爾策(Andre Walzer),他的學習重點是海岸洪水,他將來的志向是從事援外發展工作。他說:「原來我老是以為,防洪措施不就是修個堤壩什麼的嗎,別的沒什麼。其實不然,裡面的學問大著呢。對我來說,最重要的防洪因素是各部門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而且必須是非常密切的交流和溝通,否則就一事無成。」

防洪碩士課程就是以交流溝通為核心設計的。項目負責人伯恩霍費爾(Christian Bernhofer)解釋說:「防洪風險管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認識到,防洪問題是一個整體性問題,必須同等對待和考慮各個不同方面的因素。要考慮物理因素,也就說瞭解雨是怎樣形成、怎樣聚集、怎樣降落的,最後在地面又是怎樣匯集到排水系統的,瞭解降雨是怎樣影響建築物、影響人類的。但我們也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也就是說假如出現洪水的話,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它可能造成的損失,以此降低它的風險。這一系列內容涉及的學科面很廣,大學一般的專業設置滿足不了它的需求,因此有必要為此創建新的專業,按需所求提供相應的課程安排。」

該專業的所有課程都使用英語,外國學生也可以通過網上學習。之所以使用英語主要出於兩個原因。一個是新設的這個專業屬於歐盟委員會資助的一項綜合研究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名為FLOODsite,意即「洪水綜合風險分析與管理方法開發」。今後,德勒斯登这個專業的畢業證書將享有歐洲碩士學位的級別。為此,德勒斯登的科學家們已經和其他歐洲國家展開了廣泛深入的合作。水文學家澤格特(Joerg Seegert)介紹說:「我們和義大利、英國的同事一起制定了一套計劃,因為這兩個國家的高校也開設了類似的專業,進行類似的教學,有些內容還是互補的。我們也請國外科學家來辦講座,帶來新想法、新思路,在內容上推進我們的教學工作。」

主要用英語開課的另一個原因是一旦發生洪水,需要人們迅速做出反應,但必須和其他國家協調行動才行。歐洲的大河往往流經好幾個國家,源頭也往往分散在好幾個國家。2005年,攻讀防洪碩士學位的學生對蒂薩河進行參觀考察時就親身體驗到這一點。這條河源自羅馬尼亞和烏克蘭,主要流經匈牙利,經常發生洪泛。而2002年易北河發的那場五百年不遇的洪災,相當大一部分水量就是相鄰的捷克由於當時和德國抗洪部門溝通不夠,不合時機地打開水庫閘門放出來的,其後果自然是導致德國這邊雪上加霜。如今,邊境兩邊的管理人員已經找到了共同語言,而且關係密切。德勒斯登环境局的防洪碩士塞弗特(Jens Seifert)介紹說:「捷克同事徹底改變了他們的水庫管理規定。現在他們每放一立方的水,都會非常仔細地考慮在其他地方把它排走,進行平衡。他們向我們擔保說,雖然我們會採取一系列措施,但流到德國的水,絕不會抬高一分水位。」

塞弗特表示,共同尋求解決方案,這才是最最重要的:發生洪災之前,特別是之後,大家共同總結經驗、吸取教訓。2002年,他夜以繼日地緊張工作在抗洪第一線,切身體會到面臨如此嚴峻的緊急情況,許多問題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他介紹說:「你必須和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交流,你不能為了求功心切而草率從事,你必須坐下來,頭腦冷靜地考慮下一步該做什麼。考慮你想採取的措施真的可以排除風險嗎?還是僅僅是造成一個保險的錯覺,而實際上它根本做不到排除風險。或許人們甚至可以考慮,有意不做100%的技術性防洪措施,以使人們時刻保持警覺,保持風險意識,找到一條和洪水和平共處的途徑。」

塞弗特指的是很實際的東西,比如說,住在離河岸不遠的地方的居民是不是應該把家裡的取暖設備、配電設備安裝在二樓,而不是按德國的傳統習慣安裝在地下室。住在小溪邊的居民是否也應當做此考慮,因為小溪有時也可能變成滾滾洪濤。還有,人們是不是也應該讓給河水一定的空間,而不是一味佔用河床?女大學生霍斯滕(Theresa Horsten)不久前還切身體會到人類這種做法的危害性。霍斯滕的家鄉是德國西部的錫根地區,那裡從來沒有發過大水,但不久前,情況發生了變化。霍斯滕介紹說:「那兒修建了一條快速公路,導致一條很小的、從來沒有『前科』的旁流小溪發了大水。修路工程設計的溢洪池顯然沒有起到作用,致使更多的水流向小溪,把我們那兒淹了兩次。」

印尼學生維伯沃此間已經發現,德國在防洪方面不存在管理不當的現象。2006年春天,德勒斯登再次發生水災,他認為德國這次的抗洪管理就很好。但他也發現,就像在他的家鄉一樣,新建住宅區越來越靠近河岸、海岸的現象德國也存在。那麼維伯沃將準備如何在他素有「千島之國」美稱的故鄉應用在德國學到的知識呢?他說:「回印尼後,我會繼續在大學任教。我將會把我在這裡學到的知識帶進印尼大學,靈活應用這些知識,努力排除管理不當的現象,開發適合印尼國情的管理方案。」

德國和印尼,不僅文化不同,風俗習慣不同,而且抗災防洪的管理手段也大不相同。還有,「千島之國」的各個島之間也有差別。維伯沃將來的任務可是不輕哪。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