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駐華使館微博發文抨擊納粹主義留言

2023年10月25日

圍繞中國網民對以哈衝突以及德國立場的評論,德國駐華使館10月24日在新浪微博上發文,強調「不允許有美化納粹主義的言論或者使用納粹標誌的行為」存在於其博文評論區。這一立場的背景是什麼?中國網民對此有何反應?

德國駐華大使館
德國駐華大使館圖片來源: Ng Han Gua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駐華大使館北京時間10月24日9點51分針對評論區規則發布一則微博,強調"有損人格尊嚴的謾罵將被刪除",並且"不允許有美化納粹主義的言論或者使用納粹標誌的行為存在"。這條博文還寫道:"我們還要要明確指出,那些在頭像裡處心積慮地將以色列國旗與納粹符號相結合的人不是無知的蠢貨,就是無恥的混蛋!此類賬戶將被我們永久屏蔽。"

這則微博同時指出,"我們信奉言論自由和理性辯論的力量。因此,我們允許一些負面、批評性和有爭議的評論出現在我們的帖子下面。"

德國駐華大使館的這一態度從上述帖子留言區保留的評論中可見一斑。比如,網民"劉淼淼爸爸"留言:"所以你們為了證明你們不是納粹,就得支持納粹?[怒]"。網民"撤碩節度一般牙兵"評論說:"建議改名以色列國德意志省駐華辦[吃瓜]"。網民"拋光拋光"留言:"猶太人應該在德國建國,別去禍害無辜的巴勒斯坦人"。截至北京時間10月25日20點,上述三則留言分別獲贊1.3萬次、1.1萬次、9100次。

在德國駐華使館10月23日發表的另一則有關中東問題立場的微博下也可以看到中國網民的許多負面評論。比如,"德國支持納粹最積極了","侵略者!德國納粹和以色列納粹站在一起!反人類的民族","德國人不是個好東西"等等。

德國法律禁止使用納粹標誌

為何德國駐華大使館在允許負面評論的同時強調"不允許有美化納粹主義的言論或者使用納粹標誌的行為存在",並且斥責"那些在頭像裡處心積慮地將以色列國旗與納粹符號相結合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納粹的種族主義屠殺給全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鑑於納粹德國在大屠殺中蓄意殺害六百萬猶太人的沉重歷史,雖然二戰已經結束70多年,但德國始終沒有停止對這段歷史的反思。為了禁止新納粹和其他極端主義分子淡化法西斯罪行、美化納粹歷史的現象,德國不但對國民進行反納粹教育,還制定法律嚴禁德國境內出現納粹標誌。

納粹德國覆滅後,聯邦德國的《德國刑法》新增了禁止在"藝術或科學、研究或教育"框架之外"使用違憲組織的標誌"的86a條。該條法律禁止在"藝術或科學、研究或教育"框架之外"使用違憲組織的標誌";傳播或為用於傳播而製作、儲存、進出口以及公開或在集會中使用德國憲法法院認定的違憲政黨或組織標誌可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款。這些宣傳品包括旗幟、徽章、制服、標語口號、問候禮等等

在被禁止的違憲政黨或組織標誌名單上,排在最前面的就是納粹標誌,包括納粹十字、希特勒頭像、黨衛軍符文(Siegrune/Sigrune)以及納粹禮等等。1980年至2015年期間,德國憲法保護局總共判定46個組織、協會違憲。

1994年5月,德國議會通過《反納粹和反刑事犯罪法》,不準以任何形式宣傳納粹思想,嚴格禁止使用納粹標誌的行為,即使是否認德國在戰時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的言論與行為也將受到嚴懲。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說:"對納粹主義及其發動的戰爭、種族屠殺和其他暴行的記憶,已經成為我們民族自身認同的一個組成部分。"

德國對以色列的"特殊責任"

同樣鑑於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的沉痛歷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認為自己對以色列的安全和發展負有"特殊責任"。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181號決議,確定支持在巴勒斯坦託管地推行分治方案,分別成立一個猶太國家與一個阿拉伯國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根據該決議正式成立。

1952年,聯邦德國和以色列在盧森堡簽訂賠款協議。其中規定,德國在12年時間裡向以色列政府支付34.5億馬克賠款,以色列有權在聯邦德國使用賠款購買物資運往以色列。1965年,聯邦德國和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此後,鑑於中東形勢的發展變化,德以兩國關係經歷了曲折和低谷。兩德統一後,徳以兩國關係在施羅德和梅克爾政府時期進入平穩發展階段。施羅德政府在1998年的《聯合執政協議》中強調德國對以色列的特殊責任以及德國對以色列安全和和平解決中東衝突的責任。時任總理的梅克爾2008年在以色列議會發表講話時表示,"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國的國家理性(Staatsräson)",強調以色列有權利保護其居民、保衛國土。換言之,保護以色列國為德國價值觀的一部分。同時,梅克爾也支持以"兩國方案"解決巴以衝突。2019年8月29日,梅克爾在德國柏林會見巴勒斯坦總統、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主席阿巴斯阿巴斯時,再次重申了這一立場。

1987年成立於巴勒斯坦的哈馬斯(伊斯蘭抵抗運動)長期組織、策劃、實施反對以色列的武裝襲擊,被以色列、美國、加拿大、歐盟、英國、澳洲、新西蘭和日本等認定為恐怖組織。哈馬斯2007年6月通過武力從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手中奪取加薩地帶控制權。但全球140多個主權國家認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才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

在被美國、歐盟認定為恐怖組織的哈馬斯10月7日發動恐襲、造成約1400名以色列人死亡,並劫持200多名人質後,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表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是巴勒斯坦人民唯一合法代表,而非其他組織。

對哈馬斯10月7日對以色列的恐襲,德國政府強烈譴責哈馬斯的暴力行為,並向以色列保證將全力聲援。現任德國總理肖爾茨多次重複"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國的國家理性(Staatsräson)"的這一說法,並於10月17日作為哈馬斯發動血腥襲擊以來第一位訪問以色列的外國政府總理抵達特拉維夫。肖爾茨在那裡與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会晤後表示:"此時此刻,德國只有一個立場:堅定地站在以色列一邊。我們認為:以色列的安全關乎德國的國家利益。我們自己的歷史,我們因大屠殺而承擔的責任使我們永遠有義務維護以色列的存在和安全。這一責任指引著我們。"

德國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近日也在中東之行中表示,"我們堅定不移地聲援以色列打擊哈馬斯。以色列有權在《國際法》為此類特殊情況規定的框架內,對哈馬斯的恐怖行為進行自衛。"

同時,德國政府也對加薩平民的安危表示強烈關切並提供支持。貝爾伯克10月23日強調,人們看到超過200萬人遭受了巨大的苦難,德國政府近日加大力度,確保國際援助能夠抵達加薩地帶。她還強調,應該重新致力於兩國方案,在國際層面進行討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長期和平共處。

以色列之敵哈馬斯

01:5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德國駐華使館的微博帖子

在哈馬斯10月7日對以色列發動襲擊後,德國駐華使館在新浪微博上聲援以色列,並闡明了德國政府認為"以色列有權在國際法框架內保護其人民免受哈馬斯的襲擊"的立場。同時,德國駐華使館也表明了對加薩地帶巴勒斯坦人困境的同情。德國駐華使館10月23日的微博中寫道,"德國人也看到了加薩地帶巴勒斯坦人的困境並抱以同情--因為無論是哪一方的平民遭受苦難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德國將繼續向那裡的平民提供必要的人道主義援助。"

對於德國駐華使館10月24日有關"不允許有美化納粹主義的言論或者使用納粹標誌的行為存在"的博文,有網民問道,"如果發現了你評論區有把俄羅斯或巴勒斯坦的國旗和和納粹符號相結合的人,你會刪除嗎?"德國駐華大使館的回復是:"是的,我們一樣也會刪除的,建議您還是不要嘗試了。"

對德國駐華使館10月24日的博文,中國網民的留言也非一邊倒的批評聲音。網民"走西口的三哥哥"留言道:"為你們點贊!對納粹的言論絕不能姑息和縱容!"。"和光同塵208"寫道:"我代表個人,永遠支持你們,即便是納粹時期,也有拉貝醫生這樣的善良德國人,拯救了南京城幾十萬中國同胞。相信你們已經今非昔比,歐洲文明的燈塔。"

前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10月24日在微博上對德國駐華使館當日的博文評論說,"德國駐華大使館破防並失態","竟以爆粗口的方式教訓去他們微博下 ' 搗亂'的中國網民。"胡錫進寫道:"我得提醒他們,德國駐華使館很可能是第一個在中國土地上對中國人如此爆粗口的外國大使館。對有些中國網民的表達方式可以爭議,因為雙方的價值觀和立場就不一樣。但是德國使館這樣在中国社群網站上撒潑,罵部分中國網民'蠢貨''混蛋',表現出的是該使館一種集體不文明,缺教養,他們這樣做拉低的是德國的國格。"

對於胡錫進的評論,許多網民則持不同的看法。網民"植物大戰僵屍粉兒"在胡錫進的帖子下寫道:"我覺得德國人說得沒毛病,罵得輕了"。截至北京時間10月25日20時,該評論獲贊2760次。"我家住在梧桐山下"回復"沒看出德國大使館有什麼不妥的",獲贊2507次。"墨水咯"回復"真丟人,德國駐華使館說的哪一句不對???"的留言獲贊2413次。"漲停男孩"關於"支持德國大使館講真話"的留言獲贊1216次。

中國政府沒有將哈馬斯歸類為恐怖組織,而是承認其巴勒斯坦抵抗組織身份。在哈馬斯10月7日襲擊以色列後,中國政府迄今沒有對哈馬斯表示譴責。而官方輿論導向也影響著中國民眾的看法和認知,並在中國受到嚴格審查的網路上有所反映。

以色列駐華使館職員當街遭襲

02:0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