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聯邦議院是德國民主的名片。設址柏林的國會大廈的玻璃穹頂是政治透明的標誌。聯邦議院目前有709名民選議員,負責制定法律以及德國武裝部隊的對外部署等事務。議員們選舉聯邦總理、監督政府工作、經由公開辯論確定正確的政治道路。在今天,它是民主的日常生活。
然而,1871年3月21日,當帝國議會第一屆會議在柏林召開時,人們很難想像一個議會能有如此廣泛的責權。當年,大權主要掌握在他人手裡:皇帝威廉一世,也就是普魯士國王;以及由他任命的宰相奧托‧馮‧俾斯麥。
他是19世紀歐洲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也是1871年德意志統一、帝國建立的首功之臣。他保守循舊,但也敢於開風氣之先。直到今天,俾斯麥依然是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如今,這位德意志帝國開國首相迎來了200周年誕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這幅由安東‧馮‧韋爾納(Anton von Werner)創作的油畫,展現了俾斯麥政治生涯的巔峰時刻。在法國凡爾賽的鏡廳,威廉一世宣佈德意志帝國成立,而站在畫面正中的,則是首相俾斯麥(著白衣者)。
圖片來源: PD 他常常和巴赫、馬丁‧路德、歌德等人一同被列為德意志的代表人物。而在1945年之後,俾斯麥在德國歷史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充滿爭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全球現在有大約一萬處以俾斯麥為名的街道、廣場、紀念碑。僅在德國,就有700多條俾斯麥街、146座俾斯麥塔、97座俾斯麥雕像。在北威州的蓋爾森基興市,有一個行政區也以俾斯麥命名。
圖片來源: imago 俾斯麥在1850年普魯士議會中發表演講說:「一個偉大國家,只能建立在利己主義、而非浪漫主義的基礎之上。這也是大國區別於小國的地方。對於大國而言,為那些不與自己利益相關的事情去爭吵,實在是有損尊嚴的事情。」本圖中,俾斯麥正和法國國王拿破侖三世交談。後者御駕親征,卻在色當慘敗於普魯士被俘。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俾斯麥被視為社會保障制度的開山鼻祖。1883年,德國就創立了醫療保險制度,一年後引入了意外保險,1889年又建立了退休保險與殘疾保險。今天,很多國家都借鑑德國的社保制度,企業和個人各繳一半費用的策略也沿用至今。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akg-images 俾斯麥出身容克地主,他在隱退政壇後,也依然回到了鄉間。1890年,他在威廉二世的逼迫下辭去首相一職,回到漢堡附近的莊園。除了撰寫回憶錄,俾斯麥依然不放過左右政局的機會。
圖片來源: Imago/Arkivi 英國的一家報紙刊登了插圖,很貼切地描述了俾斯麥的離職以及其與威廉二世間的緊張關係。圖中的俾斯麥身形挺拔,卻也垂頭喪氣;而年輕的新皇帝則若無其事地從高處俯瞰著離船的俾斯麥。100多年前,這幅畫就被譯作「領航員離船」,雖不準確,但也貼切。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ifab 1898年7月30日,俾斯麥去世,享年83歲。這張照片其實是新聞界的一樁醜聞,兩名攝影師成功地潛入到俾斯麥的遺體邊上,並且在俾斯麥的頭顱下放置了枕頭、擺正遺體後,才按下了快門。這兩名攝影師後來遭到了逮捕。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1871年1月18日,成立,威廉被任命為皇帝;俾斯麥則以帝國宰相身份,主掌由普魯士領導的各邦聯盟形成的第一個德意志民族國家的政治事務。
-帝國議會首次會議在柏林萊比錫大街的一家瓷器廠舉行圖片來源: akg-images/picture alliance 基本由俾斯麥設計的帝國憲法賦予君主行政當局廣泛優先權。根據聯邦議院對德國議會制的解釋,當時,「軍事、外交政策和帝國行政管理基本不受議會影響,尤其是,政府的組成(......)完全取決於皇帝的信任,而不取決於議會中的多數關係。」貴族思想界為公民設想的是這一角色:帝國臣民。
民主學年 然而,皇帝和宰相不能隨心所欲。杜塞道夫海因裡希-海涅大學歷史學家諾恩( Christoph Nonn)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自1850年起,普魯士即已有議會,因此,皇帝威廉和宰相俾斯麥不敢恣意妄為。他認為,關乎德意志聯邦民主化的1848/49年德國大革命,已經是 「一個明確的訊號,即:沒有民眾參與政治行不通。」
諾恩教授解釋說,雖然本被設計用作一塊人民參政的遮羞布,但帝國議會 「自一開始就從來不是那種情況,因為,議員們充滿自信。」 無論如何,議會得以參與立法,並擁有預算權。
聯邦議院研究機構——議會主義委員會的安德烈亞斯‧畢方(Andreas Biefang )在接受DW採訪時解釋說,「在帝國議會中不擁有多數席位的政府實際上無行動能力,因為,除外交和軍事政策外,它無法在任何核心政策領域立法。」
賦予公民階層更多權力 起初,帝國議會權力還受到聯邦委員會的限制。該委員會與國會一起決定法律。基本由普魯士控制的這一帝國諸侯大會旨在作為一種保守主義堡壘,抵擋所擔心的來自的帝國議會的民主化傾向。為削弱國會地位,預先就設計了,皇帝可以在得到聯邦委員會的同意後解散國會。
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推進了公民階層共決。歷史學家諾恩就此指出,「伴隨了大規模勞工運動的工業化削弱了舊有鄉紳貴族精英,加強了新的工業資產階級精英。它使得人民日益自信,並要求通過其政黨發揮更大影響。」
今天的柏林國會大廈:全體會議大廳上方的玻璃穹頂尤為引人注目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Kalker 假手立法活動和公眾共鳴,帝國議會越來越自立。最終,人民和政府都接受了它的作為民意表達機構的政治立場。議會在多大程度上成為這個年輕民族國家的象徵,聯邦委員會便在多大程度上式微。
選舉制度的受害者 然而,儘管他們的重要性增加,帝國議會議員們的生活卻很難讓人羨慕:很長時間裡,他們沒有任何議會津貼,既無工作人員,也無自己的辦公室。帝國議會的選舉制度也屢屢引發批評。
由於多數票制和選區劃分的原因,人口大幅增加的城市地區的代表性明顯不足。這對保守陣營有利,多來自中心城市的左翼政黨則成為受害方。此外,早期並不總有正式的選票、投票站或票箱。
還有:人口-社會不平衡。年滿25歲的男子方可投票,女性及現役軍人不得參加帝國議會選舉,貧困救助對象亦然。根據聯邦議院議會主義委員會成員畢方的解釋,原因是,當時人們認為,「男性選民政治成熟」。屬於這一觀念的還有:經濟上自立者才能擁有投票權,「士兵則被剝奪公民權,以免他們將政治衝突帶進軍隊。」
皇帝威廉一世(右)和宰相俾斯麥的木刻版畫,他們是德意志帝國真正的決策者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體現個體重要性的投票 根據歷史學家畢方的解釋,這一歷史原因導致1871年3月3日秘密舉行的帝國議會第一次選舉時,「新建立的帝國中只有20%左右人口擁有選舉權」,投票率50%。到1912年一戰前德意志帝國最後一次帝國議會選舉時,投票率升至84%以上。
他指出,投票對人們越來越重要,「他們覺得,參加帝國議會選舉對他們個人很重要,因為,帝國議會的許多決定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聯邦議院的辯論往往不能引起普通民眾的共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Hirschberger 聯邦議院則只能夢想如今的選民們還會有如此大的興趣。無論如何,歷史學家諾恩希望看到,作為後繼者,聯邦議院能得到當年德意志帝國議會所受到的那種程度的公眾關注及重視:「那裡所辯論的內容成了人們的日常話題。在理髮店、市場、洗衣店——到處都有人在談論帝國大廈裡談了什麼。」
諾恩表示,如今,這一民意代表機構裡的辯論受到的關注度遠不如前,在某些方面,這導致 「聯邦議院的成員做了一些在有更密切監視的情況下可能不會做的事情」。這位現代史教授在此影射了基民盟和基社盟議員的游說貪腐醜聞。
1871年,威廉一世在巴黎凡爾賽宮稱帝,宣告德意志帝國成立。就此,德國的政治、經濟,乃至文化掀開了一個新的篇章。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1871年1月18日,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宣讀了德皇登基詔書。1870年至1871年的德法戰爭中,德方最終獲勝,從而為德意志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畫家安東‧馮‧維爾納( Anton von Werner)是登基儀式的見證人,他在1885年完成的這一畫作中呈現了當時的盛況。圖中德皇威廉一世站在中間的講台上,達官貴人則環繞左右。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akg-images 德意志帝國定都柏林。1884年6月9日,德皇威廉一世和帝國首相俾斯麥為新建帝國議會大廈舉行了奠基儀式。整個建造過程了持續了十年之久,因此參加落成典禮的已是威廉二世。落成啟用一天後,議會就在這座建築物中舉行了首次會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Heritage Images 這尊雕像建築物包括德皇威廉一世的騎馬坐像和巴巴羅薩皇帝(1122-1190)的石雕。雕像建立在公元11至12世紀的基弗霍伊澤帝堡廢墟之上。目前這裡已經成了圖林根最重要的旅行景點之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柏林繁榮時期藝術博物館記載了1871年至1914年的生活時尚。那一時期的室內用品既奢華,又凝重。家具的棱角線條分明,並佐以精雕細琢的紋飾。桌腿旋制而成,桌腳則是打磨拋光的園球狀。椅背、座鐘以及梳妝台頂部一般還要加置皇冠狀的飾物。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Stache 世界各地同俾斯麥有某種淵源的地方不下一萬處。俾斯麥紀念碑大多建於1868年至1934年,大多數雕像和紀念碑是紀念這位帝國宰相的戎馬生涯。在一些德意志帝國前殖民地,也能找到俾斯麥的痕跡。在達累斯薩拉姆,有一個俾斯麥廣場,而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甚至還有以俾斯麥命名的山脈。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 奧托‧馮‧俾斯麥是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締造者。這位開國首相既保守又新潮。上圖是位於漢堡老易北公園的俾斯麥雕像。由建築師紹特(Emil Schaudt )設計,藝術家雷德勒( Hugo Lederer)雕塑完成。
圖片來源: imago 這是一幅反映德法戰爭的畫作。威廉一世時代德國大勝法國的戰績,也是當時畫家們最喜歡的主題。這幅油畫是畫家維爾納的作品。畫面上,一名法國步兵正在同妻子道別,一旁的德國火槍手則抱著他們的嬰兒。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akg-images 新建的帝國首都當然也不能缺少輝煌的教堂。威廉二世以德意志帝國皇帝和普魯士國王身份,下令拆除了原來由申克爾設計的哥特式教堂,並按照拉什多夫( Julius Raschdorf)的設計草案建造一座新的大教堂。其建築藝術參照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以及巴洛克風格。1905年2月27日,柏林大教堂正式落成啟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imagebroker/A.S. Gilmour 威廉二世下令在柏林博物館島上建立德皇腓特列博物館,以紀念他的父親腓特烈三世,這也就是博德博物館的前身。由於其拱形大廳裝飾精美,輔以雙翼旋轉樓梯,所以人們更願意稱其為「宮殿博物館」。這裡既是霍亨索倫王朝的榮耀祠,也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精品的雲集之地。經長期修繕,2006年,博德博物館重新開放。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imageBROKER 亨利希‧曼(Heinrich Mann)的小說《臣僕》鞭撻了威廉二世時期爾虞我詐的社會現實。1906年至1914年,亨利希‧曼歷時八年才完成了這部作品。這部小時最初以連載方式發表於當時的一個期刊,直到1918年正式出版發行。主要內容是講主人公赫斯林(Diederich Heßling )憑借其兩面三刀、阿諛奉承的本領,踩著別人肩膀一路青雲直上的人生故事。
圖片來源: DW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