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法友好關係的誕生

2003年1月17日

隨著法國總統戴高樂和德國總理艾德諾對「德、法友好協定」於1963年1月22日的正式簽署,法國和德國這兩個歐洲大陸的世敵開始了化干戈為玉帛的時代。從此,兩個民族之間的敵對狀態告以完結,歐洲一個新的時代終於開始。可以說,這一文件是今天德法關係得以健康發展的基石。為此,本台發表回憶這一歷史性文件誕生的經歷。

德法友好協定簽署後的文本圖片來源: AP

德、法簽訂友好合約,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德國總理艾德諾在返回波昂後的記者招待會上,顯得如釋重負,他說:

「我們嘗試著向法國表明,我們可以和睦相處;表明德、法建立長久的睦鄰關係是兩國共同的利益所在。」

艾德諾使用「嘗試」這個字眼,是有其原因的。很早以前,兩國就試著尋求可以通向永久和平的道路。毫無疑問,1958年接掌政權的法國總統戴高樂是促成這一和平進程的動力。艾德諾當時的態度模棱兩可,因為他知道,他的政治生涯即將結束,一方面想要為接班人留下一個穩定的德國世界政策,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因為與法國結盟,而導致與美國及北約的可能疏離。

不過兩位政治家所擁有的一個共同願景是,一個登上世界政治舞台的不反美,但獨立於美國的強大歐洲。艾德諾1962年6月成功的法國之旅後,同年9月,戴高樂也在德國進行了一場成果豐碩的國事訪問。他在路德維希堡向德國青年發表講話:

「我要向作為德國青年的你們,一個偉大民族的子孫表示祝賀之意。是的,一個在歷史的長河中,有時犯下嚴重錯誤的偉大民族。但它也在學術思想、科學、藝術以及哲學價值方面,作出了世界性的偉大貢獻。」

當巴黎拒絕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以後僅僅一個星期,對「德、法友好協定」還持有信心的人已剩下寥寥無幾。然而艾德諾總理的心意已定,他說:

「德、法兩國致力友好合作已有相當的時日。戴高樂總統於訪德之後建議說,雙方應在此基礎上,總結雙方的共同思考、共同行動,以築成長久而穩固的友好關係。」

1963年5月16日,德國聯邦議院以絕對多數通過「德、法友好協定」的法律條文。不過這份文件附帶了一個前言作為補充,它可以被理解為德國對戴高樂的美國政策的批評。這是艾德諾致力彌補損失的作法。

就像戴高樂一年前以德語向德國人民發表講話一樣,艾德諾也以法語發表了他的個人看法:

「我認為,1963年1月22日「德、法友好協定」的簽署,是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沒有這項合約,就不會有歐洲的統一。儘管完成統一的方法可以有所不同,但重要的是,不能對朋友失去信心。」

當時有不少批評者認為,很少有合約能經得住時間考驗,有些人甚至將這項「德、法友好協定」比喻為易謝的玫瑰。而艾德諾是一名種植玫瑰的愛好者,因此有必要對此作出回應。在「德、法友好協定」簽署20周年的慶祝儀式上,當時的德國總理柯爾回憶了艾德諾回應玫瑰比喻的話:

「當然,玫瑰花是有它的時限,但玫瑰是世間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一種植物。玫瑰帶刺,因此必須小心翼翼的接觸它。它能耐住每一個寒冷的冬天。是的,艾德諾說,德、法友誼就像一株玫瑰,年復一年的開花、結蕊,輕鬆的渡過寒冬。」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