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060608 Deutsch-französische Beziehungen Geschichte

Manfred Böhm2008年6月7日

德法磋商已經有很長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法兩國於1963年簽署了"愛麗舍協定",就此達成一致。從此,每半年舉行一次的兩國首腦磋商不僅是檢驗兩國人民,而且是檢驗雙方高級政治領導人關係的試金石。

降溫期?蜜月期?圖片來源: AP

"我們試圖向法國人表明,我們能夠成為友好的鄰居。建立持久的法德友好關係是我們的共同利益。"這是1963年當時的德國總理艾德諾談到他同法國總統戴高樂同年1月22日簽署的德法協定時發表的講話。簽署該協定之後,德法兩國歷屆政府都不忘強調雙方的共同責任。

德國現任總理梅克爾也不例外。她說:"德法兩國能夠走出共同的歷史,成功地擺脫戰爭糾紛,積極推動兩國政治家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這是一個奇跡。"

2005年,剛上任不久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就德法關係作出了以上表態。她表示,運作良好的德法合作是促進歐洲統一進程的前提。但是雙方之間是否能夠開展合作,能否戰勝危機,並為此共同提出倡議,對此,兩國政治領導人之間的信任關係也起著關鍵作用。艾德諾與戴高樂,施密特與德斯坦,柯爾與密特朗等兩國領導人之間的關係就是例子。

但是,兩國高級領導人之間的關係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例如前德國總理愛哈德和法國總統戴高樂以及布蘭特與篷皮杜之間的關係就不是很融洽。90年代初,德國總理柯爾作為"德國統一的功臣"達到其政治生涯的頂峰之時,德法關係卻在惡化。蘇維埃帝國解體導致歐洲政治版圖發生的變化令法國人產生了對未來強大德國的擔憂。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政治領導人的個人姿態就越發顯得重要。1995年10月,前總理柯爾會晤法國總統希拉克時就作出了這樣一個重要的姿態。柯爾說:"總統先生及其夫人能夠接受邀請來到普法爾茨我家中作客,我感到非常高興。這已經是今年以來在我家中的第2次會面。我認為進行這樣的會面很好。"

當時媒體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德法兩國政府之間無話可談。柯爾駁斥了這種說法:"這種說法毫無根據。對我們來說有一點非常明確,面對本世紀如此多的貧困、苦難和戰爭,德法合作緊密團結是為歐洲,當然也是為法國和德國創造一個和平和自由未來的前提。"

但是,1998年秋季施羅德當選總理後,德法關係更加不如從前。直到出現伊拉克危機以及2002年施羅德再次當選,德法關係才出現轉折。由於兩國共同反對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兩國關係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好轉。

梅克爾擔任總理之後,兩國關係再次開始降溫。雖然梅克爾與法國總統薩科齊取得了一些共同的成就,如通過了歐盟憲法條約,但是兩人之間也始終存在分歧。薩科齊計劃單獨成立地中海聯盟。但是遭到梅克爾的反對。梅克爾要求必須有全體歐盟成員國參加,否則將導致歐盟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