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法關係和諧是歐洲前進的保障

2003年1月21日

今年,德國同法國共同慶祝愛麗舍友好協定簽署40周年。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它標誌了40年來德法兩國團結一致的歷史,它是歐洲大陸兩大曾經敵對的民族實現和解的真正開始。

德法紀念這個日子

不僅如此。簽署德國友好協定的日子也是歐洲引擎的誕生。歐洲共同制訂的政策,歐洲市場的形成,歐元的引入,歐洲軍事體系的建立,凡此涉及歐洲統一的重大事件,都是德法兩國共同努力的結晶。只要這兩個國家的政府意見合一,意志相同,有共同的利益將理想付諸實現,那麼,歐洲便能夠邁出穩建、不可阻擋的步伐。

去年10月,歐盟在布魯塞爾討論農業改革的議題時,人們估計到德法兩國因為各自的利益衝突將不可避免地產生摩擦。悲觀者甚至預言,兩國為了自己的利益,會置歐盟擴展的前途於不顧。但事實證明,他們的估計大錯特錯。還在峰會召開之前,希拉克同施羅德便就農業政策問題悄悄地達成了一致。在這項一致中,德法雙方均做出了讓步:法國明白,至今的農業政策太昂貴並已走到了盡頭;德國則認清,改革歐盟的農業政策不可過於激烈,要知道,那將是對傳統農業大國法國的壓制。因而在那次會議上,德法兩國相當巧妙地處理了農業議題,從而沒有影響到計劃中的歐盟擴展。

大家心裡都明白。只要德法兩國協同一致,其意志之堅,很難遭到攻破。至少政治層面上德法形成的重量是其它國家的總和所不能企及的。

這一優勢將在剛剛開始的歐盟委員會和理事會雙重領導的討論中再度體現。不難想像,在接下來的數周裡,許多人會為此憂慮重重。他們會認為,這是一種所謂的「獨裁委員會」,因為這是德法兩個大國的支配意志在作怪。然而事情的發展將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即他們會先是尊崇德法兩國提出的建議,然後為這些建議叫好,最後自己也真心感受到建議的明智。無庸諱言,最終的結局便是希拉克和施羅德最早的初衷。

不過,對歷史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希拉克同施羅德最初的合作稱不上順利。他們兩人不論政治觀點還是為人處事都有很大差別。施羅德曾更加傾向於英國首相布萊爾,認為,他們二人協同一致的話,也就是建立一個德國-英國軸心,那將會推動歐洲發展的進程。


然而,這種想法不論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是一大敗筆。法國一方面及時地向倫敦施展魅力,另一方面對德國改換夥伴關係的做法不加理睬。後來這條路顯然沒有走通。

德法關係不和的反面例子在尼斯峰會期間表現得最為清楚。當時,峰會的主旨是重新建立歐盟的均衡關係,其中包括,各成員國在歐盟理事會中擁有多少投票權。德國希望理事會的投票制度應該按照成員國的大小來制訂:德國擁有8000萬人口,超過法國4分之1,因此德國的表決份量應該重於法國。但是,法國對此萬般不能同意。最終,德法擁有同樣的表決權。該次峰會險些因此而破裂。

吃一塹、長一智。尼斯峰會之後,德法都汲取了教訓:兩國必須更頻繁、更深入、更富建設性地進行磋商。此後,雙方開始了所謂的佈雷斯海姆會晤。佈雷斯海姆是埃爾薩斯的一個小鎮,以美味的菜餚而膾炙人口。在那裡,德國兩國領導人頻繁會見,雙方的相互理解因此而得到加強。

再後來,希拉克以輝煌的戰績贏得大選,施羅德卻九死一生保住了總理的寶座。這以後,這兩人似乎又加深了個人的友誼。也許,這是因為施羅德目前更需要希拉克的緣故,原因是:施羅德領導的德國紅綠政府對伊拉克戰爭堅決說「不」的做法導致了外交上的孤立;而法國不僅在聯合國安理會中扮演著中心角色,而且法國巧妙圓滑地反戰手段讓華盛頓保住了面子。

這幾天,布魯塞爾又將目光投向巴黎,這不僅因為德法兩國紀念愛麗舍友好協定簽署40周年;更重要的是,希拉克,這位目前歐洲的強人是從那裡,從巴黎發號施令的。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