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不要有「黃禍論」!

王凡 摘編
2019年2月28日

德國《時代》周報一篇文章批評了西方對中國普遍持有的懷疑態度,稱這種態度既不自信又可疑,類似20世紀初的「黃禍論」;《金融與經濟》的一篇評論則從證券市場角度出發強調,不應看空中國市場。

Symbolbild China Flagge
德語媒體稱,中國市場依舊蘊藏著巨大潛力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O. Berg

(德國之聲中文網)"對於中國擴張和滲透的擔憂,已經成為了西方、歐洲乃至德國政治的一個重要元素",德國《時代》周報2月27日的一篇評論這樣寫道。作者Jan Roß表示,這種大規模的反華立場、防範氣氛早就不僅僅出現在華盛頓,而是也在歐洲彌漫。

作者寫道,"事實上,這種警覺是正確的。如果把親黨、親政府的中國企業當作完全從經濟利益出發的個體來對待,那是太過天真了。這些企業受到北京的政治支持、可能被北京當作政治工具,因此,在政治相關領域對這些企業的所作所為進行嚴格管控是合理的。西方社會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不能就這樣被中國捲走了。"

不過,作者隨後筆鋒一轉,寫道:"與此同時,顯而易見的是,這種新中國懷疑論的經常出現是多麼的不自信與可疑。人們從中常可聽出一種令人不快的怨氣、憎惡;本職在於維護市場經濟的德國工業聯合會,也表示希望看到更多的國家保護來對抗北京。這些中國企業身上所謂的不公平或者安全問題,可能成為那些害怕競爭的西方公司的藉口。而美方抱怨北京在全世界推行強權政治、傲慢無禮,聽起來也是極具美國特色的空洞論調。上帝究竟是在哪份迄今不為人知的天書中,給了美國統治者對亞洲不言而喻、無可爭議的霸權啦?"

作者表示,這些都讓人聯想起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黃禍論"。而在1900年時,這些帝國主義勢力要保護的也並非是其神聖信仰,而更多的是其利益和強權。在那時起,西方以外的民眾、特別是亞洲民眾,就開始挑戰歐洲與美國對世界的主導。文章說,"時至今日,這種發展呈現出空前的勢頭。中國崛起也要歸功於此,而不是靠什麼騙局或者間諜行動。面對這種勢頭,西方無法採取防範措施,也根本不該嘗試防範,而是應該與之和平共處。"

"中國?可以呀,請吧"

《金融與經濟》的一篇社論則在開頭寫道,"目前,如果一個(西方)企業致力於中國市場,那麼它會受到股市懲罰。這是沒有道理的"。

作者Jan Schwalbe寫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每個有點追求的企業都有自己的中國戰略。然而,時過境遷。如今,很多企業努力向股東們展示,為什麼不應該依賴中國、自己擁有多麼廣泛的市場。"

文章寫道:"如今提起中國,想到的是貿易糾紛、景氣降溫、增長放緩、信貸負增長等字眼。因此,那些在中國市場銷售份額較高的公司目前在股市上的表現差於市場整體水準,並不令人感到驚訝。然而,這是有道理的嗎?

"的確,(那些側重中國市場的歐洲企業)利潤預期降低了,中國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也結束了。然而,這一點依然成立:中國依舊提供著巨大的商機。誰在中國市場成功了,就能收獲果實。"

面對股市投資者,作者還在最後給出建議,強調指出,伴隨著中美在貿易爭端中靠攏,投資者的淡季可能很快結束,在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再次上升。作者表示,雖然不用過於興奮,但對於那些主要仰仗中國市場的歐洲股票,"投資者不應該出於中國因素而將其打入冷宮。而是要反其道而行之。"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