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世界頭號債權國"中國放貸5兆?

苗子(摘編)
2019年7月11日

德語媒體稱,美、德學者關於中國海外貸款規模的最新報告,可謂「轟動一時」,因為中國的官方數據很不透明。在研究了近5000筆中國的貸款和援助款後,學者們認為,其總規模要比此前的預計翻一番。

Chinesische Währung
「中國的經濟生活不透明」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寫道,新的研究得出結論: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文章寫道:

「由於中國官方幾乎不對外公佈向其他國家放貸和投資的數據,這次題為『中國的海外信貸』(China´s Overseas Lending)的研究結果轟動一時:哈佛學者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及德國經濟學者霍恩(Sebastian Horn)、特雷貝什(Christoph Trebesch)稱,中國的海外債權是迄今所知的兩倍。北京對其它國家擁有超過5兆美元的債權,超出世界任何一國政府。」

「為什麼這項研究在中國國家媒體引發憤怒回應,不難理解。這項研究稱,北京向發展中國家發放貸款的規模和方式,令人聯想起19世紀和當時的歐洲殖民國家。像德國、法國和英國一樣,中國如今向其他國家發放貸款,作為擔保的是來自原材料等貿易商品的收入。這些貸款與北京的『政治與商業利益』密切相關。」

文章寫道,鑑於報告陳述的貸款規模之巨,北京反應敏感並不意外。「2000年,這還僅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2018年已佔到8%。報告作者寫道,能與之相比的只有一戰及二戰後美國的貸款發放規模。」

哈佛經濟學者萊因哈特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文章寫道:「對於中國的信貸額度知之甚少,與中國經濟生活的不透明有關。貸款大多並非在政府間發放,而是在中國與接收國的國有企業之間。這些數據並不出現在官方統計裡面。」

「報告稱,中國對於非洲等貧窮國家的信貸規模已經超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這在那些地區給中國帶來贊譽。但與國際信貸組織相比,中國給非洲的鐵路、道路提供的貸款利率要高得多,從而使這些國家的財政受到壓力。」

文章寫道:「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曾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獲得債務減免。如今,他們對中國的債務平均已達到經濟產值的11%。最嚴重的5個國家甚至達到15%。原油出口國如安哥拉、厄瓜多爾、奈及利亞和委內瑞拉尤其債台高築。」

「報告作者認為,總體而言,這些國家的債務規模令人聯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墨西哥財長宣佈該國破產。如果把中國的『隱性債務』計算在內,恐怕更加如此。」

中國的貸款——「閉鎖的資金循環」

《明鏡周刊》寫道,來自中國的資本作出了貢獻,讓世界在雷曼兄弟的衝擊波之後免於墜入蕭條,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一場爭議。

文章寫道,外界對來自中國的資金流知之甚少。這些資金以何種條件借給接收國、帶來何種風險,除了北京政府圈之外幾乎無人知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抱怨說,中國向該組織或世界銀行這樣的國際機構提供的報告是不完全的。而最新的研究報告則顯示,特別是貧窮地區的許多國家所借的中國貸款遠超過迄今所知的規模。

研究報告稱,中國對於非洲等貧窮國家的信貸規模已經超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

「(債務)約定讓這些國家時常受到很大壓力,要以北京的戰略利益為導向。許多第三世界國家陷入新的財政危機的風險變大。報告作者之一、基爾經濟學者特雷貝什說:『西方仍未明白,中國的崛起給國際金融體系帶來何等深刻的變化。』」

文章提及這項研究的方法。作者們研究了「近5000筆中國貸款和援助款,這些訊息來自十餘個數據集合,其來源是發展援助組織、銀行、美國情報部門中情局」。特雷貝什稱,這就像一種「經濟考古學」。他與其他作者對訊息進行評估,與官方來源對照,然後組合成一幅中國海外資產的全景圖。

文章寫道:「根據該研究,中國不但向發展和新興國家輸入更多資本,而且,中國貸款也顯示出許多特別之處,其中絕大多數對接收國不利。」

「西方政府和多邊機構的第三世界貸款大多期限長,利率過低。北京則通常期限短、風險附加費高,這能帶來更多的收入。為避免債務違約,中國的貸款合同規定廣泛的權利,比如對接收國糧食、原材料或國有企業盈利的准入權。過程中,北京把資金直接引導向負責修建機場、港口、水壩的中國簽約公司。由此形成了一個閉鎖的資金循環,外國賬戶不在其中。」

文章寫道,這帶來一些嚴重的衝突。除斯裡蘭卡港口由中國接管之外,在厄瓜多爾,北京獲得八成的原油收入,以抵消建造一座巨型水壩工程的費用。在欠下中國外債60億美元的贊比亞,政府批評人士擔心北京想要接管國家能源公司Zesco。在南非,在野黨擔心該國會陷入債務陷阱,而北京或許會接管經營不善的國有壟斷電力公司Eskom。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