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併吞台灣已只是時間問題

2022年7月25日

德國《日報》發表評論指出,中國併吞台灣已只是時間的問題,德國社會應該公開討論地緣衝突可能帶來的後果和影響。《商報》發表的文章分析認為,隨著中美裂痕進一步加深,雙方都有可能決定設置各自的標準,這就讓「脫鉤」成為可能。而經濟界該如何應對?

Taiwan Symbolbild Konflikt mit China
圖片來源: Dado Ruvic/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中情局(CIA)局長最新表態稱,中國有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武力攻台。德國外交部長貝爾博克在接受德意志廣播電台採訪時說,她也十分擔憂。她還證實,相應的公告表述柏林方面也有所知情。

德國《日報》發表的評論《不是是否,而是何時》中指出,貝爾博克表達出擔憂反映的是對北京企圖心的認知。

評論指出,「在中國,那些還敢於悄悄地和西方記者談話的專家和學者們,在聽說歐洲國家沒有將中國官方對台灣問題的表述當真時,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感到驚訝。」

評論寫道:「與其說這是一個『是否』的問題,不如說是『何時』的問題。外交圈普遍認為,毛時代之後中國最強大的領導人習近平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中國的『統一』。目前69歲的習近平,政治活躍時間可能不會超過15年。」

評論指出:「對中國市場越來越依賴的德國經濟往往只關起門來秘密討論(台灣被併吞的)場景。但早就應該在全社會舉行公開辯論的可能是當前存在的決定性的地緣衝突,因為一旦台灣被中國併吞,帶來的經濟後果會遠比烏克蘭戰爭造成的影響更為猛烈。」

專訪:俄烏戰爭不會改變中國攻台考量

03:08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與中國經濟「脫鉤」的後果是什麼?

德國《商報》也撰文分析與中國經濟「脫鉤」可能帶來的嚴肅問題。文章指出,同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不同,德國經濟和中國經濟的關聯涉及更多的經濟部門和行業。「商業關係和法律構架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令一夜之間切斷聯繫變得更加困難。在任何貿然行動前,每家公司都必須仔細思考存在哪些替代方案,以及是否準備接受嚴重的違約處罰。」

文章寫道:「然而,嚴重的問題會出現在數據、高科技和人工智慧領域的『脫鉤』。中美之間關係進一步惡化、裂痕進一步加深,作為政治施壓的工具,雙方都有可能決定設置各自的標準,這就讓選邊站變得必要。而這樣的決定正關係到商業政策和商業戰略的未來。」

文章指出,「和俄羅斯的情況一樣,政治同樣也有可能在中國讓生意變得艱難或者完整撤出業務。中國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自己的內循環市場。」

文章最後寫道:「脫鉤的前提永遠是是否可以找到替代方案。但是在有些行業則很難做到,或者說多樣化是相當難實現的。」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