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中國如何重塑全球經濟

2025年11月11日

《南德意志報》評論寫道,近來的稀土和晶片危機顯示,中國政府正在將出口許可制度變成一種可以隨取隨用的施壓工具。《萊茵郵報》評論稱,中國既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二氧化碳排放大戶,但同時也是清潔能源技術無可爭議的領跑者。

德語媒體:中國如何重塑全球經濟圖片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文章寫道,北京方面恢復安世半導體的出口,表面看上去是一個大快人心的好消息。但這個看似友善的姿態背後,卻暗藏著一套新型控制機制。北京正在建立一個龐大而複雜的行政體系,一個能讓中國直接操控歐洲供應鏈運作的工具。這篇題為《中國如何試圖操控世界經濟》的文章寫道:

「從電子元件到稀土,中國的出口許可證制度向整個世界發出了一個明確的訊號:我們掌握著許多供應鏈的關鍵節點,我們也隨時可以將這種主導地位當作武器。要想避免捲入紛爭,就最好和北京搞好關係。從長遠看,中國政府正在以此方式打造一種機制,要讓挑戰中國統治權威的行為充滿風險。例如,北京曾暗示歐盟:如果歐盟不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懲罰性關稅,獲取中方的出口許可也就會變得非常容易。 

事實上,出口管制並非中國原創,而是模仿了美國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該規則賦予美國域外管轄權:當某種產品從一國出口至另一國時,如果該產品含有一定比例的美國技術或零件,就必須事先獲得華盛頓的同意,否則就有受到制裁的危險。

北京借用了這一原則,並予以發揚光大。美國規則的實際應用面很窄,當銷售某種產品需要獲得華盛頓批准時,其針對面往往並非將中國作為整體,而是針對中國的個別公司或研究機構。涉及的產品也大多屬於價值鏈的最高端,例如高端晶片或生產晶片所需的光刻設備等等。

「川普在韓國所取得的談判成功,實際上更是符合中國利益的一次讓步而已。」圖片來源: Young Ho/Yonhap/Sipa USA/picture alliance

而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則覆蓋了幾乎所有現代化電子產品,包括那些只會用到極少量稀土的產品。德國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所的專家甘特(Jacob Gunter)表示:『即便一種產品只含0.1%的稀土,那麼將該產品從荷蘭出口到加拿大時,理論上也需要獲得北京的許可。這顯然是北京對全球供應鏈影響力的指數級擴張。』

這類產品中的絕大多數都需要經過錯綜複雜、跨越多個國家的中間加工環節。如果對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審批,將是操作層面上的一場噩夢,對北京而言,也同樣是一場難以應對的挑戰。有鑑於此,很多觀察家認為,川普在韓國所取得的談判成功,實際上更是符合中國利益的一次讓步而已。北京暫緩一年執行原定11月開始實施的出口管制。甘特認為:『如果要在全球供應鏈中執行出口管制規定,中國根本沒有足夠的官員和機構,來完成哪怕只有5%的審批量』。」

《南德意志報》指出,如果中國的出口管制得到全面執行,足以令全球供應鏈陷入癱瘓邊緣。但對於高度依賴出口的中國來說,也會同樣帶來不可估量的後果:

」但中國只需發出實施出口管制的威脅,就已足以迫使川普重返談判桌,並讓他下調了關稅,放寬了出口限制。在安世半導體問題上,中國也採用了同樣的戰略:先是讓衝突嚴重升級,然而再故作善意姿態以化解危機。這樣一來,中國就能贏得開展技術突破的充分時間,並逐漸減少對外國的依賴。」

氣候保護 - 中國的雙重角色

聯合國氣候保護會議在巴西召開之際,《萊茵郵報》發表評論寫道,中國既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同時也是氣候保護的希望所在。

「氣候保護的形勢並非毫無希望。偏偏是中國選擇了『兩條腿走路』的模式: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既是煤炭發電領域的世界冠軍,但同時也是可再生能源領域的世界冠軍。僅在今年年內,中國新建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設備就超過了德國公元2000年以來的總和。德國仍在討論是否應推遲執行2035年退出燃油車的計劃,而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則正在高速發展。奧迪總裁德爾納(Gernot Döllner)也承認:『電動車確實是更好的技術』,越來越多的人終於意識到,電力和碳排費用的上漲,已經令安裝新的燃氣供暖系統不再劃算。

「中國既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罪魁禍首」,同時也是氣候保護的希望所在。」圖片來源: Xie Zhengyi/dpa/picture alliance

以全球視角思考問題是會有幫助的。在減排成本最低、附帶經濟損失最小的地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無疑是最為行之有效的選擇。與其讓德國企業再減少一噸二氧化碳排放,不如去支持門檻國家的生態電網建設。終點線前的最後一公里往往也是最艱難的。有鑑於此,同氣候保護激進派的主張不同,歐盟新近提出的建議其實並非一無是處:歐盟計劃允許成員國通過境外項目來完成至多5%的減排指標。若能避免黑箱作業,這或許是一條可行的減排途徑。

本屆聯合國氣候會議東道主巴西總統盧拉提出的『熱帶雨林基金』也是基於同樣的思路:保護熱帶雨林的國家,將可獲得每公頃四美元的獎勵。而每破壞一公頃熱帶雨林,則須支付140美元的罰金。挪威計劃為該基金注入26億歐元資金,德國總理也表達了興趣。」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