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拖垮世界?中印明友暗敵?

安靜(摘編)2015年10月5日

《法蘭克福匯報》周一分析經濟放緩的中國是否會將世界拖入大蕭條,並同時指出該國經濟的最大風險。《南德意志報》則描述了表面和氣、暗中較勁的中印關係。

China Symbolbild Einbruch Wirtschaft Export Börs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ang Chun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周一(10月5日)在其政治版發表題為"不會因中國而崩塌(Kein Absturz durch China)"的署名文章。作者在開頭寫道,中國的意義重大,該國經濟倘若硬著陸,則會遍體鱗傷。作者隨後自問自答道:"中國會將世界拖入經濟大蕭條嗎?答案看來是否定的。美國消費者又一次成為救星。他們的消費力量還是遠大於中國的。"

文章繼續分析:"比起中國的商品,美國更多進口的是德國或者歐洲的商品。如今,中國經濟放緩的另一個平衡力量是歐洲的內需發展。如西班牙、葡萄牙和愛爾蘭等位於歐元區邊緣的國家今年將一定程度上增加消費和投資的力度,義大利和法國在這些方面依舊較為保守,但是也有上升的跡象。此外,包括德國和英國的購買力保持高度穩定性,下降的石油價格在這些形勢發展中均起到關鍵作用。由此而言,歐洲正在開始逐漸重新走上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

"中國只有徹底崩塌,才有可能引起全球範圍的大蕭條。但是這種可能性也不大。不難看出,中國急速打造的生產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該國工業正在經歷一場劇烈但又必要的向下調整。德國工業界表示,向中國出口的商品銷量正在減少,它們設在中國的工廠的銷售額也在下降。"

機遇和風險並存

《法蘭克福匯報》作者接著提醒,大家不能忽視的一點是:中國目前的服務業已經大於工業。"而在貿易和服務行業,情況看起來還不錯。零售業的銷售額依舊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網路企業都稱自己的銷售額和盈利在不斷上升,對保險和銀行服務的需求也是只增不減。當然,中國的服務業也不可能完全脫離工業。但是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對這個國家而言重要的是:不斷轉向服務業的消費需求繼續保持強勢。"

美國的消費力量還是遠大於中國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J. Sullivan

文章在最後總結說,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債台高築。"可支配的資金無法流向具有競爭力的新企業。新進的競爭企業通常要依靠不規則的信貸市場。這就成為它們的競爭劣勢,更是金融市場穩定的一個風險。"

表面和氣 暗中較量

德國總理梅克爾正在印度進行訪問。印度自然成為德語媒體周一關注的焦點。但是,分析印度的文章中幾乎都不可避免地提到中國。例如,《南德意志報》當天指出,莫迪政府的戰略目標是大力提高印度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從他的訪問行程中可以看出這一點,2014年5月上台後,他先後訪問了29個國家,包括所有的近鄰和最重要的地區夥伴國-巴基斯坦除外。這一點不同尋常,因為莫迪的前任已經好多年沒有去過不丹、尼泊爾、孟加拉國和澳洲了。此外訪問的先後順序也值得注意:巴西、美國、日本-整整一年之後才訪問中國,中國可謂是印度外交政策中的'白象'(比喻珍貴但累贅的東西)。"

作者繼續介紹:"莫迪的外交政策遵循兩個簡單的目標:通過雄心勃勃的鄰國政策鞏固印度在貿易和安全政治中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完成第二個目標:抗衡中國。這兩個亞洲大國雖然沒有公開對抗,互相訪問和貿易協議造就看似富有成果的關係,但其實雙方都在暗地較勁、而且互不信任。"

一團和氣只是表象?圖片來源: Reuters/K. Kyung-Hoon

"'向東看,並且在東邊行動',這是莫迪宣佈的印度外交新口號,尤其要和印度最重要的安全夥伴美國合作。莫迪上任以來已經兩次訪問美國,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到訪了印度一次。"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