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特使能為烏克蘭帶來多少和平希望?

2023年5月13日

即將訪問烏克蘭等國的中國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曾是駐俄羅斯大使,他的和平使命究竟有幾分勝算?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調解努力又有多少誠意?

2019年5月,普丁在克里姆林宮會見李輝
2019年5月,普丁在克里姆林宮會見李輝圖片來源: Mikhail Metzel/TASS/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外交部周五(5月12日)表示,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前駐俄羅斯大使李輝將從下周一(5月15日)開始訪問烏克蘭、波蘭、法國、德國和俄羅斯。這是自去年莫斯科入侵以來,中國派往烏克蘭的最高級別外交官。

《慕尼黑信使報》(Münchner Merkur)關注到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試圖扮演調解人角色的這一最新舉動,並提出一個關鍵問題:派出一名「普丁的朋友」承擔和平使命,究竟有多少成功的機會?

該報記者Sven Hauberg注意到一張資料照片(本文題圖)——那是2019年,時任中國駐俄羅斯大使的李輝與總統普丁的合影。照片上普丁帶著一絲甚至是靦腆的微笑,而有著一頭濃密黑發的李輝則擺出了好像是領路的手勢。

「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中國是在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關係中指引方向的一方。……所以有些人認為,中國可以對普丁施加影響力,從而終於能結束在烏克蘭的這場戰爭。法國總統馬克宏和巴西總統盧拉就屬於這些還沒有放棄希望的人,他們認為在烏克蘭戰爭持續了一年多之後,北京也許什麼時候就從俄羅斯的朋友變成了和平的締造者。」

作者認為,從目前來看北京在任何場合下都還是站在克里姆林宮那一邊。在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電話的時候,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只做出了一些空洞的承諾而已。不管怎樣,其中的一項承諾如今倒是兌現了——作為歐亞特使的李輝周一將會到訪基輔。

文章援引德國亞洲事務專家Saskia Hieber分析道,李輝在地區事務上的資歷毋庸置疑,但這對於烏克蘭來說並非最幸運的人選。「這位外交官從2009年開始在莫斯科使館任職長達10年,能說流利的俄語,他的整個職業生涯都投身於中國和蘇聯及其後續國家之間的關係,而這些關係並非總是輕鬆愉快的。此外他還曾擔任外交部副部長一職多年——此人絕對不是什麼外交圈的小人物。」——人們可以猜測,這一人選可能也是事先與克里姆林宮進行過協調的。

至於中國對於在烏克蘭重建和平的努力究竟有多認真,文章指出,北京絕對不希望看到的,是俄羅斯的「徹底潰敗」。中國至今從未提出要俄羅斯從佔領的烏克蘭土地上撤走,反而是一再強調各方的安全訴求都應得到尊重。習近平在今春訪問俄羅斯時曾對普丁說,「百年變局,我們共同來推動」——作者指出,這樣的變革進程中,是否有烏克蘭國家利益的一席之地,人們無從知曉。

文章最後總結道,不管怎樣中國最終都有可能成為贏家。「即使李輝的外交斡旋使命無功而返,北京也可以強調自己至少已經做出了努力——並且繼續將戰爭殺戮的罪責推給北約和美國。」

與此同時,歐盟仍然難以就協調統一的對華政策達成一致。《法蘭克福匯報》記者從斯德哥爾摩會場發回的文章指出,雖然目前各國仍然採取統一的立場去面對中國,但是馬克宏提出的所謂歐洲外交「戰略自主」論調顯然獲得的支持不多。

歐盟各國外長在斯德哥爾摩合影圖片來源: Jonas Ekstromer/TT News Agency/REUTERS

作者評價歐盟外交事務高級代表波瑞爾在歐盟會議上的講話體現出一種難度極高的「平衡技術」:一方面強調中國到本世紀中葉崛起成為世界主導地位大國的目標,以及歐洲必須採取的風險規避措施;另一方面波瑞爾並未從上述觀點得出歐盟要與中國脫鉤的結論,而是主張對華採取一種「堅定的、但並非對立性的立場「。

「至於這種平衡技術在實踐中能否做到,接下來將在歐盟新醞釀的制裁中得以體現。」文章指出,歐盟委員會不久前指控八家中國公司從歐洲進口商品,並將其轉運到俄羅斯,以幫助該國進行戰爭。到目前為止,歐盟還沒有對此類行為採取具體措施。但是未來歐委會計劃制定新的制裁機制,第一步是列出在繞過對俄制裁方面存在高風險的國家名單,第二步就是禁止特定產品出口到這些國家。

文章還指出,在斯德哥爾摩的會場上能夠明顯感覺到,馬克宏有關歐洲人「不應該捲入台灣衝突」的論調沒有多少支持者。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茨貝爾吉斯也表示,台海局勢的升級可能會導致中國主動與歐洲脫鉤。他補充道,其實像這次這樣的非正式外長會議,正是討論該話題的合適時機。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經典射擊游戲中暗藏俄烏戰爭玄機

01:3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