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中國的產業優勢並不靠補貼

2024年7月20日

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關稅,到底是否明智?奧地利《標準報》的一篇客席評論認為,為氣候保護之人類大計,各國應該競相補貼綠色產業,而不是反補貼。《法蘭克福匯報》認為,中國產業優勢來自於極其激烈的競爭,這值得歐洲人學習。

中國車企的優勢,到底源自於補貼,還是內卷式競爭導致的優勝劣汰?圖為零跑的增程型混動汽車圖片來源: Caroline Che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維也納出版的《標準報》以「難道歐洲汽車產業比氣候變化更重要?」為題,刊發德國知名經濟學家Daniel Gros撰寫的客席評論。文章認為,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特別關稅是不理智的短視行為,各界應該像當年歐美就波音、空中巴士補貼爭端達成協議那樣,力促歐中雙方盡快化解這場糾紛,切勿損害氣候保護大計。

「儘管在政治上面臨困難,歐盟仍然表明準備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然而在某些領域,歐盟卻在自縛手腳。比如歐盟計劃從2035年起禁售燃油新車,這將是充滿勇氣的舉措,能夠快速提升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是該舉措也引發巨大爭議,尤其是因為電動汽車目前成本仍比傳統燃油汽車高出很多。」

「不過,這一局面是可以改變的:中國產電動汽車的價格當前只有歐洲產品的一半。但歐盟非但沒有歡迎來自中國的低價電動汽車,反而在近期宣佈對這些產品加徵17%~38%的高關稅。

文章接著指出,布魯塞爾的這一舉動說明其更關心的是本土汽車產業,而非全球氣候變化。美國、巴西、土耳其等其他經濟體也有類似的舉措。作者認為,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生死存亡的威脅,各國本應當歡迎相關科技產品的研發競爭,也都應該用包括補貼在內的各種手段來扶持本國的環保產業;要是大家都拒絕進口收受了補貼的別國環保科技產品,各國政府對綠色產業的研發補貼和銷售補貼力度就會減弱。

「如果歐洲消費者因為關稅而為中國產電動汽車支付更高的價格,那麼這筆錢就會留在歐洲,實際上流入歐盟的國庫。如果歐洲消費者為歐洲本土生產的電動汽車支付更高的價格,情況也是相似的,只不過受益人換成了獲得更高利潤的歐洲廠商。但是,如果歐洲消費者(因為關稅)轉而去購買歐中之外第三國生產的電動汽車,這筆錢就會流向外國。鑑於反補貼關稅本身就具有歧視性,因此必然伴隨有高昂的經濟代價。」

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已經在德國設廠生產圖片來源: Michael Reichel/dpa/picture alliance

《法蘭克福匯報》以「毫無目標的歐洲電池產業」為題,刊發該報駐華記者撰寫的評論。作者呼籲歐洲效仿中國,為這一攸關未來的產業構建穩定可靠的長期戰略。

「要想涉足一個市場、推出物美價廉的產品,需要多種因素的協同,其中包括基礎研究和生產工藝方面的專業技能、不過高的勞動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穩定可靠的規劃。面對已經站住腳的競爭對手,新來者若想有機會,就必須要有合適的策略。全球最大的電池廠商是來自中國的寧德時代以及比亞迪,他們在過去近三十年裡積累了知識和技術。中國的高校也早已追趕上了歐洲,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和電力成本也遠遠低於歐洲。中國政府對電動汽車產業的補貼也持續了近二十年。」

電動車舊電池怎麼辦?回收利用!

04:1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目前,歐洲產業界和政界對這些問題都拿不出什麼答案。他們轉而尋求依靠補貼來解決問題。其實這是對中國挑戰者的一個誤解。補貼確實存在於起始階段,迄今為止也確實發揮了作用,但是補貼並不是中國產品物美價廉的主要原因。另外,各方也總是在類似的爭辯中糾纏,比如:十多年後禁售燃油車的決定是否正確?可能不正確。每隔幾個月就吵一輪架,這對工業界有幫助嗎?毫無幫助。同樣毫無幫助的還有歐盟突然取消對電動汽車的補貼。歐洲人太朝三暮四了!」

「中國花費了幾十年時間才崛起為汽車強國,他們依靠的是長期的產業政策以及非常激烈的競爭:各地方政府爭奪企業落地,各家企業則為市場份額爭破頭。其實,歐洲人的解決方案也正在於此。」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