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危機還有多遠?

文山(摘編)2016年2月12日

周五的德語媒體,關注了中國日趨嚴重的企業債務問題,並就中國經濟是否會陷入真正的危機展開了討論。

China Banknoten in Linyi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Zhang Chunlei

(德國之聲中文網)瑞士《新蘇黎世報》以"中國的末日場景"為題刊發客席評論,注意到了近年來中國企業的債務正在增長。文章指出,考慮到中國經濟當前增長乏力,企業債務上升可能會給中國的銀行業帶來大麻煩。

"曾經成功預言美國次貸危機的著名對沖基金經理巴斯(Kyle Bass)日前警告投資者說,我們正在中國見證全球迄今最大規模的經濟失衡。巴斯指出,中國的商業銀行正面臨巨額壞賬,可能會導致3.5兆美元自持資金的損失;屆時,對這些銀行進行重組將對國家造成巨大負擔,而中國經濟想要重振國際競爭力,就需要讓人民幣急劇貶值。"

文章接著指出,中國的企業債務除了規模龐大,其增長速度也十分驚人。"儘管在2009年經濟危機之後,企業負債的增速已經有所放緩,但其增幅依然顯著大於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其他處於上升階段的經濟體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企業負債規模或增速到達中國這樣的水準。……而且,由於經濟增長疲軟,許多企業越發無力去償還債務。"

作者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關鍵原因,就在於不少中國國企的投資都是依靠貸款來實現的,而這些投資項目原本並不具備良好的經濟性。"通過發放貸款,國有企業得以維持生計,確保就業崗位,穩定住社會上的收入差距。而事實上,許多這樣的企業本應該破產重組的。凱投宏觀經濟學家普裡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也認為,應該讓一些企業破產,讓另一些私有化。"

"在今年3月初召開的全國人大上,將會廣泛討論國企改革的問題。但是,北京的掌權者恐怕不會願意在經濟問題上交出控制權。他們寧願保持現狀。中國將錯失一次良機,它本可以將資金發放給那些能夠認真對待資金的(國有)企業。中國現在不這麼做,將會導致其經濟增長的潛力無法發揮。"

不過,作者在文章末尾也指出,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政府幾乎完全掌控著銀行系統,"所以像雷曼兄弟倒閉這樣的事件在中國不會發生。相比之下,到了最後關頭,更有可能像90年代末那樣,由財政部以及央行介入進行銀行系統的重組。屆時,中國的納稅人將會承受這一負擔。普裡查德也認為,中國不會發生金融危機,高負債率的後果只是生產力以及經濟增速放緩。"

瑞士《經濟金融報》也刊發評論,關注了同樣的話題。文章以"身處過渡期旋渦中的中國"為題,認為只要北京在資本領域不犯錯誤,中國就不會陷入危機。

這篇評論首先指出,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後,中國依靠強心針之類的刺激手段才得以維持經濟高速增長,"現在到了清算的時刻"。然後,文章盤點了中國經濟的廣泛的產能過剩現象,並指出了隨之而來的全面高負債率問題。此時,作者筆鋒一轉,寫道:"但是,經濟大崩盤並非不可避免。中國並不是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主要的債務方,其實都是'國家隊':比如地方政府、國有企業、或者國家庇護下的民營企業。而發放貸款的銀行,也都掌握在國家手中。不需要天才般的靈光乍現,普通人就能明白,讓銀行的債權與貸款人的債務重組一下並非什麼難事,畢竟一切重要的決定權都在同一個人手中。就算需要錢來堵漏,也毫無問題:中國人民銀行不是獨立央行,需要多少錢就能讓它發行多少,甚至更多。這是一個政治問題。"

中國的鋼鐵產能目前超過了全球市場的總需求圖片來源: SMS Group

作者接著指出,魔鬼藏身於細節之中,"中國政府是否會願意實行這種'大重組'?這只有北京的領導層自己知道,我們只好猜測。北京現在的關鍵詞是'供給側改革'。在西方,'供給側改革'指的是打破既有結構、既得利益,從而促進增長。恰恰是中國在過去30年間以史無前例的規模推行了這樣的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數億人民擺脫了貧困。"

文章隨後又分析了過去幾十年需求側為主的經濟政策是造成如今經濟關係扭曲的罪魁禍首,而如今不論是讓經營不善的企業破產,還是掐斷對需求側的輸血,都會激化產能過剩、加劇債務問題、增加銀行面臨的壓力。但是,儘管短期內這些措施會造成增速放緩,但是長期來看卻有利於增長。

評論末尾指出:"經濟和金融的自由化,總是先會引起混亂。淌水過河到一半被困住的人,總是不禁會問:到底是繼續前進呢還是掉頭返回。混亂局面還會持續一些時間,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中國政府有意掌控局面,而中國政府也有能力掌控局面。如果不犯資本領域的錯誤--當然犯錯的可能性永遠不能排除--中國不會陷入經濟危機。即便只有5%、甚至3%的增長率,它依然高於西方國家。"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