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經濟周刊》發表題為「汽車工業一場空前殘酷的競爭的開端」的報導指出,中國汽車工業的實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時國內的價格戰異常激烈,最後或許只有一成的製造商能夠在這場殘酷的競爭中生存下來。文章寫道:
「2023年是中國汽車工業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中國車企在技術發明的數量和意義上首次超越了德國。中國也超越了德國和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而中國早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2022年中國生產的汽車是德國的8倍。
然而2023年也是中國汽車業的危機之年。它可能為一場汽車工業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殘酷淘汰的拉開了序幕。
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正經歷著一場無情的競爭。一百多家車企——大多數都是年輕的本土電動汽車製造商,都在爭奪顧客。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之後,價格一路下跌,車商只有大幅降價促銷才能吸引新顧客。由於中國經濟增長乏力,很多中國人在購置汽車這樣的大件方面慎而又慎。」
電動車平民化 中國製造?
文章指出,中國車企原本需要依靠在本土市場上的高額盈利才能在歐洲等新市場擴張。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減少開工,甚至宣佈裁員。比亞迪儘管今年銷售量創下新高,3月份還是在西安和深圳的生產線減少了開工,稱原因是需求的意外減少。連續數年虧損的蔚來11月初宣佈裁員10%。文章接著寫道:
「小鵬汽車總裁顧宏地不久前對《金融時報》表示,從長期看,大約只有10家中國車企能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大眾汽車於2023年入股後,小鵬現在是大眾的夥伴。顧宏地還說,遠期看一家車企每年至少要賣出300萬輛汽車,才能生存下去。『要想進入這個三百萬俱樂部,就不能只限於中國,而是要成為一個全球玩家。我想,在這樣一個場景中,必須有將近一半的銷售量來自中國以外市場。』」
中國將告別繁榮?
新年即將到來,《明鏡線上》刊發2024年國際展望,列出共6個新一年中值得關注的國際議題。在美國和俄羅斯總統大選、烏克蘭戰爭、以哈衝突及中東局勢、歐洲議會選舉和民粹專制力量的壯大之外,有關中國的章節小標題是「中國:高速發展的結束」。文章寫道:
「中國一直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但現在,這個經濟奇跡之國也增長乏力。本來,關注中國經濟未來的三中全會早就該召開了,但迄今為止尚無跡象顯示(中央委員會)376位最高階的老同志即將舉行會議。實際上,進行深層次經濟改革的理由足夠多了。
外界估計,房地產業佔中國GDP的四分之一以上。2021年,中國強化對房地產業融資的監管,此後產業又面臨接二連三的危機,開發商先後爆發違約,被迫展開債務重組。儘管央行和地方政府放鬆限購政策,但在經濟發展預期低迷的情況下,刺激措施似乎難以奏效。
圖片來源: Zhao Qirui/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中國房地產商碧桂園2024年2月28日表示,27日遭債權人提出了清盤呈請。消息一出,碧桂園28日在香港股價下跌約12%。在中國政府欲重建各界對房地產業的信心之際,此事也對經濟前景蒙上陰影。此前碧桂園是為數不多的沒有出現資金問題的中國大型開發商之一,但2023年上半年虧損達到了67億美元。9月中,碧桂園獲得債權人的批准,將六隻境內債券的償還期限延長三年。
圖片來源: HPIC/dpa/picture alliance中國房產巨頭恆大集團才剛於今年1月底遭香港高等法院裁定資不抵債,勒令清盤。碧桂園債務估計約1.36兆人民幣(約1900億美元),接近其1.43兆人民幣的資產;恆大集團負債則達到3000億美元。恆大2023年9月22日提交給證券監管機構的公告中稱,由於房地產銷售不如預期,該公司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350億美元的債務重組的方案。9月底,恆大證實其創始人許家印"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依法採取強制措施"。2021年恆大陷入資不抵債,導致了一系列開發商違約,引發了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崩解。
圖片來源: Andy Wo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2023年8月,有報導稱中國最大私人信託公司中融信託出現財務危機,無法完成信託產品的兌付,影響範圍可能達到人民幣3500億元。其母公司中植集團也承認有流動性困難,計劃債務重組。8月16日,約二十名抗議者在北京中融信託大樓前抗議要求還錢,他們購買了高收益的金融產品,卻無法得到兌付。信託業歷來是房地產商重要的資金來源,房地產業的爆雷也使信託業陷入危機。
圖片來源: REUTERS中國央行2023年8月宣佈降低首次購房者現有抵押貸款利率,以及部分城市的購房首付款比例。從8月末到9月初,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相繼官宣實施"認房不認貸"政策,名下無房人群的購房門檻比之前降低,不少購房人將由二套房資格變為首套房資格,首付比例大幅下調。此後有報導指北京的房產交易出現小幅反彈。但更多的專家指出,這些措施可能會使房地產交易中產生短期反彈,但不足以穩定房地產市場。」
圖片來源: Reuters/Jason Lee據中新社發布的一段影片,中國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的賀鏗9月23日在2023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大會上稱,「現在房地產供應過剩,空置的房屋究竟有多少,各個專家估出來的數字相差很大,但是14億人可能住不完。」他認為「房地產企業必須轉型,早轉型早主動」。
圖片來源: DW資產管理集團思睿投資(Grow Investment)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表示,調整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可能需要多年甚至長達十年的時間。「原因是,我們為中國人建造了太多的住房。」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底,全國未售出房屋的總建築面積為6.48億平方米。根據路透社的計算,以平均房屋面積90平方米來算,中國未售出房屋的總建築面積當於720萬套房屋。這還不包括因現金流問題已售出但尚未竣工的大量住宅項目。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房地產市場陷於嚴重的危機。過去幾個月,北京和上海的房價下跌,這不僅對將財富投資房產的中產階級不利,對城市和鄉鎮的地方財政也是一個危險。不過這首先危及成千上百萬在建築工地上打工的農民工的生計。如果不再像以前那樣大興土木,誰會需要他們呢?
在外交上,中國也面臨充滿挑戰的一年。來年一月份,台灣將舉行總統大選,這個民主治理的島嶼被北京視為分離省份。被中共領導人厭惡的現任總統蔡英文在兩屆任期後不再競選,這是憲法的規定,而蔡英文也遵循這一規定,而不像習近平——他2018年授意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國政府最希望影響的選舉可能莫過於台灣的這次大選。」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