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德國人津津樂道的「中國速度」是否可持續?圖片來源: Xie Zhengyi/Imaginechina(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文章稱,眼下,所有有關德國競爭力的討論,幾乎無一例外都會拿中國來作比較。在這裡,新的建設項目幾個月就能拔地而起,而不是像在德國要幾年甚至十幾年,這就是許多人所豔羨的「中國速度」。作者寫道:
「然而,如果揭開中國經濟的表象看一眼就裡,很快就會發現,『中國速度』並不完全是成功模式,而只是一個幻像。被許多德國企業家奉為諸多經濟問題解藥的這一速度,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中國經濟走入了一條死胡同。想讓德國加速的人,不能犯同樣的錯誤,把速度當作實力。經濟生活中,速度無疑是重要的,但不計代價追求速度卻會適得其反,將導致停滯沒有需求盲目上馬項目、用補貼吹起產業泡沫、過剩產能充斥市場,——中國提供了例證。
這一點在房地產行業體現得最為明顯。多年來,房地產行業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的增長引擎。那些以飛快速度建起整片城區的開發項目推高了產業的熱度。但如今,許多新建建築空置,像恆大這樣的企業倒閉,數百萬家庭擔心積蓄會打水漂。速度已然成為泡沫,長期地動搖了中國人的信心。」
外界估計,房地產業佔中國GDP的四分之一以上。2021年,中國強化對房地產業融資的監管,此後產業又面臨接二連三的危機,開發商先後爆發違約,被迫展開債務重組。儘管央行和地方政府放鬆限購政策,但在經濟發展預期低迷的情況下,刺激措施似乎難以奏效。
圖片來源: Zhao Qirui/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中國房地產商碧桂園2024年2月28日表示,27日遭債權人提出了清盤呈請。消息一出,碧桂園28日在香港股價下跌約12%。在中國政府欲重建各界對房地產業的信心之際,此事也對經濟前景蒙上陰影。此前碧桂園是為數不多的沒有出現資金問題的中國大型開發商之一,但2023年上半年虧損達到了67億美元。9月中,碧桂園獲得債權人的批准,將六隻境內債券的償還期限延長三年。
圖片來源: HPIC/dpa/picture alliance中國房產巨頭恆大集團才剛於今年1月底遭香港高等法院裁定資不抵債,勒令清盤。碧桂園債務估計約1.36兆人民幣(約1900億美元),接近其1.43兆人民幣的資產;恆大集團負債則達到3000億美元。恆大2023年9月22日提交給證券監管機構的公告中稱,由於房地產銷售不如預期,該公司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350億美元的債務重組的方案。9月底,恆大證實其創始人許家印"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依法採取強制措施"。2021年恆大陷入資不抵債,導致了一系列開發商違約,引發了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崩解。
圖片來源: Andy Wo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2023年8月,有報導稱中國最大私人信託公司中融信託出現財務危機,無法完成信託產品的兌付,影響範圍可能達到人民幣3500億元。其母公司中植集團也承認有流動性困難,計劃債務重組。8月16日,約二十名抗議者在北京中融信託大樓前抗議要求還錢,他們購買了高收益的金融產品,卻無法得到兌付。信託業歷來是房地產商重要的資金來源,房地產業的爆雷也使信託業陷入危機。
圖片來源: REUTERS中國央行2023年8月宣佈降低首次購房者現有抵押貸款利率,以及部分城市的購房首付款比例。從8月末到9月初,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相繼官宣實施"認房不認貸"政策,名下無房人群的購房門檻比之前降低,不少購房人將由二套房資格變為首套房資格,首付比例大幅下調。此後有報導指北京的房產交易出現小幅反彈。但更多的專家指出,這些措施可能會使房地產交易中產生短期反彈,但不足以穩定房地產市場。」
圖片來源: Reuters/Jason Lee據中新社發布的一段影片,中國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的賀鏗9月23日在2023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大會上稱,「現在房地產供應過剩,空置的房屋究竟有多少,各個專家估出來的數字相差很大,但是14億人可能住不完。」他認為「房地產企業必須轉型,早轉型早主動」。
圖片來源: DW資產管理集團思睿投資(Grow Investment)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表示,調整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可能需要多年甚至長達十年的時間。「原因是,我們為中國人建造了太多的住房。」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底,全國未售出房屋的總建築面積為6.48億平方米。根據路透社的計算,以平均房屋面積90平方米來算,中國未售出房屋的總建築面積當於720萬套房屋。這還不包括因現金流問題已售出但尚未竣工的大量住宅項目。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光伏、電池和電動汽車等工業領域,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國家扶植的產業盲目投資擴張、地方政府以為追求增長和速度,結果是產能嚴重過剩、企業陷入價格戰和利潤減少的惡性競爭,地方政府債台高筑。
「到處都是一樣的情況:追求速度成了目標。然而,短期內讓人瞠目結舌的業績,長期看卻留下了巨大的過剩產能、低效的結構和巨額債務。儘管中國經濟並未一蹶不振,但眼下卻看不到能持久解決『中國速度』悖論難題的方案。
……在德國呼籲『中國速度』的人都應該認真審視一下:中國史無前例快速崛起背後的體制,對德國來說不是解決方案,而是一個警告:一個人也可能以高速駛上錯誤的方向,陷入巨大的麻煩。」
習近平、普丁和金正恩一同出席閱兵圖片來源: Sergei Bobylev/TASS/picture alliance 習近平的「反法西斯」戰爭
瑞士出版的《新蘇黎世報》文化版刊登題為《習近平偽造歷史》的歷史解析文章,對中國領導人不久前閱兵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敘事進行了駁斥。作者回顧了中國抗戰的歷史背景,包括所謂「統一戰線」以及中共利用抗日戰場發展壯大自己力量的事實後總結道:
「中國對日本帝國進行了8年的抗戰。僅憑一己之力,中國幾乎無法戰勝在工業、技術和軍事上佔據優勢的日本。最終,美國投下核彈後日本投降,才結束了這場殘酷的戰爭。另一方面,正是日本發動的這場侵略戰爭在中國造成了真空,讓蔣介石的力量耗盡,而使得共產黨乘虛而入。美國歷史學家和外交官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1962年寫道:『如果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很難想像毛澤東會取得成功。』
習近平、普丁和金正恩在二戰結束80周年之際以『反法西斯』的名義慶祝勝利,彰顯他們的團結,純粹是對世人的嘲諷。這一團結掩蓋了一種與反法西斯主義毫無關係的極權主義心態,這是一場持續不斷的、反對基本自由價值觀的戰爭的表現。烏克蘭、台灣和韓國等國家正處於這場戰爭的前沿。」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