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習近平和拜登在三藩市會面。這是否意味著這兩個超級大國現在希望合作?《柏林報》(Berliner Zeitung)發表的一篇客座評論認為這可未必。評論作者Wojciech Michnik寫道:「此次會晤的具體成果相當有限,雙方雖然在打擊芬太尼、恢復軍事接觸和人工智慧安全問題上展開合作。然而,關鍵問題是,這次雙邊會晤不僅對美中兩國,而是對全球和地區安全意味著什麼。」文章接著指出,兩個超級大國面臨著種種挑戰:「比如氣候危機、俄烏戰爭的影響、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以及最近的以哈戰爭。在此背景下,中美兩國現在最不需要的顯然是一場公開的軍事衝突,而這種衝突很容易升級為全球戰爭。」
作者認為,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不應被視為雙方關係解凍的跡象,而應被視為冷卻緊張局勢的必要步驟,以及在緊張局勢升級時建立溝通渠道的機會:「朝著這個方向邁出的一步是兩人達成的協議,正如拜登總統所說,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拿起電話直接打給對方,將立即聽取對方的看法 '。」
文章指出,從拜登政府的角度來看,在美國進入 2024 年大選年之前舉行這場會晤至關重要,因為到了選戰期間,候選人將頻頻發出各種表態。如何與中國抗衡並保持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很可能是拜登在會晤後的問答環節中稱習近平為獨裁者的一個原因:「如果拜登沒有稱習近平為獨裁者,他很可能會在即將到來的競選活動中遭到對手共和黨人的攻擊。」
美中兩國領導人周三在加州三藩市舉行了會晤。在會晤前一次又一次的情況通報會中,白宮官員試圖降低人們的期望,不要指望三藩市會晤可以像以往這類峰會那樣產生什麼具體承諾。從雙方在峰會結束後的通報中也可以看出,會晤成果僅包括美中兩國合作打擊毒品和恢復兩國軍方高層交流等為數不多的內容。會晤結束的當晚,習近平出席了一場美國商界巨頭雲集的商界晚宴。
圖片來源: Xie Huanchi/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11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三藩市展開他六年來的首次訪美之行。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以及加州州長紐森夫婦前往機場迎接。三藩市拜習會舉行前,美國政府一名高階官員曾表示:「激烈的競爭需要激烈的外交來管理緊張局勢,防止競爭演變為衝突或對抗。」在這場高層外交成形前,為了重建美中外交通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商務部長雷蒙多、氣候特使克裡都曾前往北京訪問。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與中國外長王毅舉行過三場會晤。
圖片來源: Xie Huanchi/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當地時間11月15日上午11點,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三藩市以南的費羅麗莊園(Filoli Estate)舉行會晤。雙方與會代表包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長耶倫、商務部長雷蒙多、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裡;中共政治局常委兼中辦主任蔡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兼外長王毅、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等。正式會晤持續兩個多小時。工作午餐餐後拜登和習近平在費羅麗莊園散步交談。
圖片來源: Doug Mills/AP Photo/picture alliance為了舉辦APEC峰會,三藩市展開了城市「大掃除」,街頭垃圾和大量流浪漢統統都被「移走」。加州州長紐森甚至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直言不諱地承認,「清理這個地方,只是因為所有那些高級別的領導人都要來」。這一表述引發了大量批評之聲。很多人批評紐森比起為住在三藩市每天納稅的美國人民改善生活環境,給中方領導人留下深刻印象更為重要。在中國社群網站上,大量網民則是忙著調侃「三藩市爭創衞生文明城市」。
圖片來源: J. Matt/ZUMAPRESS/picture alliance 拜登在會晤前的開場白中強調,面對面的溝通無可替代,「美中之間的競爭不能走向衝突」。他說過去與習近平的會面「坦誠、直接和有益」。習近平則說:「大國競爭不是這個時代的底色,解決不了中美兩國和世界面臨的問題。」他說:「這個地球容得下中美兩國,我們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機遇。」
圖片來源: 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AP/picture alliance美中元首加州峰會的舉行地選在斐洛裡莊園(Filoli Estate)。斐洛裡莊園位於美國加州三藩市以南約40公里。莊園由美國建築大師威利斯‧波克(Willis Polk)設計,建造於1915-1917年。原為金礦主和水務公司總裁威廉‧伯恩二世(William Bowers Bourn II)夫婦。伯恩二世一直遵循人生格言:「Fight-Love-Live——to fight for a just cause; to love your fellow man; to live a good life(為正義而奮斗,愛你的同胞,並享受美好生活)。」他把三個英文單詞的前兩個字母連起來,就是斐洛裡(Filoli)。
圖片來源: Tayfun Coskun/AA/picture alliance中國媒體公佈的一段影片顯示,元首會晤結束後,拜登總統將習近平主席送到上車處道別。拜登看到習近平乘坐的紅旗牌轎車時說:「這車好漂亮。」習近平指著汽車的方向說:「我們紅旗車,國產的。」這時有工作人員打開車門,拜登探身向裡望瞭望,然後他說:「就好像我的卡迪拉克那樣。每次我出訪,車都跟著我。你知道它叫什麼嗎?野獸。」然後賓主雙方都笑了。
圖片來源: Li Xueren/Xinhua/picture alliance會晤結束後美中兩國沒有發表共同聲明。拜登總統單獨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他說:「我相信這是我們進行過的最具建設性和富有成效的討論。」他還表示,雙方在合作打擊芬太尼、恢復軍事接觸和人工智慧安全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被媒體問到是否改變保護台灣免受中國軍事行動的承諾時,拜登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不變。拜登還在回應一個記者的提問時再次將習近平稱作「獨裁者」,「因為他領導一個共產黨國家,所基於的政府形式跟我們完全不同」。
圖片來源: Doug Mills/AP Press/picture alliance習近平結束了與拜登的會晤後,他出席「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CUSCR)和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主辦的商界晚宴活動。他在致辭時說:「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中美關係這艘巨輪避開暗礁淺灘、穿越狂風巨浪,不偏航、不失速、不碰撞?首先要回答的是,中美到底是對手,還是夥伴。這是一個根本的、也是管總的問題。道理很簡單,如果把對方視為最主要競爭對手、最重大地緣政治挑戰和步步緊逼的威脅,必然導致錯誤的政策、採取錯誤的行動、產生錯誤的結果。中國願意同美國做夥伴、做朋友。我們處理中美關係的根本遵循就是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
圖片來源: Carlos Barria/REUTERS據報導,多名美國企業巨頭出席這場晚宴。社交平台X上列出的賓客名單中包括包括蘋果CEO庫克、黑石創始人蘇世民、波音公司CEO斯坦‧迪爾、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貝萊德CEO拉蕊‧芬克、輝瑞董事長艾伯樂、Visa公司總裁麥金納尼等。 《紐約時報》上周曾報導稱,晚宴和招待會門票每張售價2000美元。「一位知情人士稱,企業可以花4萬美元購買一桌八個座位,外加習近平那桌的一個座位。」
圖片來源: Carlos Barria/REUTERS 「而對中國來說,這次會議是一個向國內和國際發出訊號的機會,也是一個重申中國與美國處於平等地位的重要性的機會。由於中國經濟近來放緩,北京認為與美國保持一定的關係非常重要。「文章寫道,兩國的經濟緊密相連:「習主席希望讓華盛頓和全球相信,他對與美國合作持開放態度,同時也為了吸引外資,支持中國疲弱的經濟。與此同時,他希望向本國民眾傳達,他正在堅決捍衛北京的利益,加強中國作為與美國平等的世界大國的形象,而不是做出讓步的一個次要角色。」
從歐洲的角度來看,中美領導人的會晤可能是一個提醒:美國仍然是超級大國,無論人們是否樂見,美國的利益都與亞洲、印太地區以及與中國的廣泛競爭緊密相連。標題為《中美關係:緩和政策可能只是喘息之機》(China und die USA: Die Entspannungspolitik könnte nur eine Verschnaufpause sein)的文章寫道:「總體而言,考慮到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持續存在的激烈競爭,拜習會並未預示著中美關係進入新時代或按下任何形式的'重置鍵'。儘管如此,兩個採取務實政策進行會晤是一個積極的訊號,這是回歸到一種最低形式對話,而不是冒險讓事態進一步升級的決定。當然,這並不排除中美關係未來會惡化的可能性,但表明這兩個大國的領導人暫時意識到直接軍事衝突可能帶來的潛在成本。」
一個由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外長組成的聯合代表團星期一(11月20日)抵達北京。這也引起了德語媒體的關注。德國《日報》周一發布的一篇評論開篇這樣寫道:「阿拉伯國家代表本可以前往華盛頓,但他們選擇北京作為談判的地點。因此,外長們的合影已經成為中國的一項外交勝利:中國外長王毅神情愉快地站在C位,他的兩側分別是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約旦、埃及、卡達、印尼和巴勒斯坦地區的客人。」
儘管會談為期兩天,但方向看起來很明確。周一,王毅就表示,中國將與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兄弟姐妹共同努力,為盡快平息加薩戰火做出努力。該報駐華記者Fabian Kretschmer接著寫道:」然而,中國的長遠目標是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秩序,以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導地位。為此,他們希望得到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在中國看來,以色列在這場衝突中主要是華盛頓的盟友,因此站錯了隊。」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不能為和平做出外交貢獻。畢竟,加薩地帶的戰火顯然不符合北京的利益,衝突的擴大更是糟糕:「因此,儘管中國在中東危機上傾向於支持巴勒斯坦,但它仍然有能力在外交上為實現和平做出貢獻。所以,以色列方面對北京在中東的外交努力和基輔持有類似的態度,對待中國的和平倡議,持懷疑態度,但不予拒絕。」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