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事與願違的中國和安理會
2017年12月2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最新一期的德國《經濟周刊》關注了中國雄心勃勃的產業升級、科技革命規劃。文章以"繪圖板上的革新"為題,指出中國領導層用計劃經濟的方式讓小漁村成為國際大都市、讓農民變為產業工人,現在還想以同樣的方式來計劃一場科技革命。作者認為,這一切的願景很美好,但是中共當局的控制慾卻是科技革命的最大阻力。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財富增長像中國一樣快。1988年,這個國家才剛剛正式擁有私營企業,如今私營經濟已經佔到這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六成比重。習近平明白,要是中國經濟奇跡終結,這一政權也宣告終結。因此,北京當局正在盡全力推動今後十年的科技進步。"
"為此開出的第一味藥就是金錢。北京當局降低了創業的門檻,並投入成百上千億美元為初創企業提供資助。……瑞士信貸集團預測,到了2020年,中國的年度研發資金將比現在再增加73%,從而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作者接著指出,北京當侷促進創新的第二味藥則是競爭。地方政府用各種優惠條件來吸引高科技企業落戶;而數億中國網民的數據,則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燃料。第三味藥則是產業園區,比如依託清華、北大的中關村,甚至吸引了谷歌的人工智慧研究所前來落戶。
"其他國家羨慕地看著中國的創新推動政策。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芮萌指出,中國的計劃經濟手段在處理大型項目時具備優勢,不論是高鐵還是航天,政府能夠在各企業之間協調,這種做法能夠提高效率。不過,芮萌也指出,這種體制也有明顯的侷限性。"
文章盤點了在電動汽車、機器人製造領域,大量初創企業純粹只為獲取國家補貼的現象,隨後指出:"中國邁向全球科技領軍者的道路上,最大的阻力恰恰來自已經習慣於成功的中共自己。能夠有效疏導交通、甚至用於監控民眾的人工智慧影片監控等技術,中共很願意資助;而不合北京口味的App則會很快被關閉。……這正是一個悖論:真正的科技革新的結果總是無法預測的,而北京卻想要保持掌控。"
《法蘭克福匯報》的評論以"制裁手段的窮盡"為題,指出聯合國以前從未對任何其他國家施加過如此嚴厲的制裁,現在對北韓的制裁手段可以說已經被用盡。
"聖誕節前,聯合國安理會再一次加強了對北韓的制裁力度。這是今年的第四次加強制裁決議,也是2006年北韓首次核試驗之後的第十次決議。根據決議,北韓進口汽油、柴油的配額被縮減了75%,該國軍隊將受到重大影響。此外,在中國、俄羅斯等地為平壤當局賺取外匯的北韓'奴工',也必須在兩年內被遣返……安理會一如既往地全票通過該決議,這不僅僅說明了安理會的決心,也說明了華盛頓、莫斯科、北京的團結。"
"顯然,國際社會的對朝制裁手段已經慢慢、但確鑿地被窮盡。沒有任何國家遭受過如此力度的制裁,從制裁清單來看,幾乎沒有可以再加強的空間。要是徹底禁運燃油,普通民眾的生活也會遭受重大影響,將會面臨斷水斷暖的危險。而歷史教訓也給出了一個警告: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正是在遭受了石油和鋼鐵禁運之後。"
"制裁的唯一意義就是讓一個國家重回外交談判桌前,絕不是將其推向戰爭。因此,美國國務卿提勒森不久前提議無條件談判的做法是正確的。然而,川普却一反常態地對此保持緘默,金正恩也同樣默不作聲。"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