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亞洲不只有中國

文山(摘編)
2020年11月25日

《商報》刊發的客座評論指出,德國必須將外交重心轉向亞洲地區,在批判性面對中國的同時拓展與其他亞洲國家的關係。《青年世界報》則注意到,英國也在努力拓展與中國之外其他亞洲國家的關係。

Vietnam Hanoi | ASEAN Summit
越南主持的東協峰會開幕(2020年11月12日)圖片來源: Kham/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德國必須關注亞洲的活力」為題,刊發了由德國前衞生部長羅斯勒(Philipp Rösler)、基民盟聯邦議員豪普曼(Mark Hauptmann)以及艾德諾基金會華沙辦公室主任格雷戈茲(David Gregosz)撰寫的客座評論。文章呼籲,德國今後必須將外交重心轉移向亞洲地區,因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亞洲國家將在氣候、數字科技等領域深刻影響整個21世紀。

「決策者以及選民都必須更加清楚地明白一個事實:在亞洲生活著50億人。全球經濟重心地轉移早已是進行時,最新簽署的RCEP自貿協定就是一項證明。與此同時,美中之間愈演愈烈的爭霸,即便在拜登時代也會繼續,哪怕其動靜有所減小。」

「因此,今後的德國在眾多方面都必須站好立場,同時也要確保本國的經濟模式能夠繼續支撐繁榮。關鍵的問題是:德國和歐洲將會採取怎樣的政治經濟戰略來應對亞洲國家的崛起意願?」

「我們往往忽視一點:亞洲的主要經濟體都很好地控制住了疫情危機,專注於經濟的復甦。而且在亞洲,工業實力、數字主權、堅定面向未來的姿態絕非中國的專利。鑑於亞洲國家的人口活力,上述三個特點將會對歐洲國家構成重大挑戰。」

作者認為,面對矛盾重重、高度複雜的亞洲,德國必須找到正確的應對方式。「當務之急就是制訂出歐洲的貿易、安全、發展政策,並且以批判性的姿態面對中國。同時,德國在面對亞洲時也決不能向川普那樣搞脫鉤、蠻橫地與中國對抗、撤出全球分工。我們應該讓歐洲與亞洲關係更加深入、更加多樣化。德國最新出台的『印太戰略』已經列出了一些選項,這裡也需要更廣泛的討論。」

文章隨後讚揚了拜登提出的「民主國家聯盟」之倡議,認為許多全球化的問題應當由價值觀相近的國家來攜手應對。「我們相信,我們與亞洲的民主國家、願意對話的國家能夠共同找到共識和標準。它們的價值在於穩固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美英兩國外長商討共同對策(右為英國外交大臣拉布)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K. Lamarque

英國的立場會保持強硬

立場左傾的《青年世界報》以「昂貴的權力鬥爭」為題,關注了英國內閣最新出爐的針對華為設備的法律草案。文章注意到,根據法案,電信營運商如果在2027年後繼續使用華為設備,就要繳納營業額10%或者每天10萬英鎊的罰款。作者認為,這一略顯荒誕的規定,其實是英國內閣試圖平息執政黨內部對華強硬派的舉措,後者要求將原定的2027年排除華為之期限進一步提前到2025年。評論寫道:

「而這部法案傳遞出的真正訊號是:倫敦認為,拜登上台後美國並不會在華為問題上軟化立場。這也確實不太可能。英國政府正在堅持其敏感行業、高科技領域的方針:未來的資金盡量不再用於購置中國的科技,而是英國產品,至少也得是西方國家的產品,從而為抵禦中國科技爭霸的鬥爭做出貢獻。」

「面對這樣的立場,不僅僅是華為,整個中國經濟界都不太高興。來自中國經濟圈內的人士表示,中方將重新考慮在英倫三島的經濟活動,而英國原本是中國在歐洲投資的一大重點。對於英國而言,中國的這一動向具有重大影響:脫離歐盟後的英國,原本將迅猛增長的中國生意視作其面向全球戰略的重要支柱。現在,倫敦依然在繼續尋求拓展與中國的金融關係。不過,鑑於由於美方施壓等各種原因而可能無法延續這種策略,英國的精英階層正在尋求與亞洲其他國家擴大合作,比如英國不久前和日本簽署了自貿協定,還計劃加入亞太地區的CPTPP自貿協定。這項協定甚至被有些人稱作『亞洲民主國家反華聯盟』。當然,這一切都會損害利潤豐厚的中國生意,國際權力鬥爭的代價從來就不低。」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