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客座評論寫道,從柯爾、施羅德、直到梅克爾等歷屆德國總理,都將亞洲視作德國外交和經貿的重點區域,而其中德中關係的發展尤為迅猛。但現如今,德國的亞洲政策卻顯得越來越被動和滯後。這篇題為《亞洲不會等待德國》的評論寫道:
「那麼今天呢?我們眼睜睜地看著中美兩國在外交領域上的頻繁互動。作為台灣的保護國,美國同中國之間爭執不斷,但雙方也在積極尋找解決爭端的方案。這類互動不僅侷限於川普和習近平之間,也在多層級的政治平台上進行著。美國總統川普在出訪途中,舉手投足之間就同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越南、韓國、日本、中國以及印度尼西亞等國簽署了一系列經濟協議,這不能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德國卻多多少少成了這場經濟和政治博弈中被踢來踢去的皮球。德國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稀土就是一名明顯的例證。
德國外長瓦德富爾本該早就訪問中國,但他偏偏要在出訪前夕發表值得商榷的言論,結果引發中方強烈不滿,以至於德方不得不臨時取消行程。值得慶幸的是,訪華行程只是被暫時推遲,將會在近期內得到重新安排。順便說一下,對中國人低三下四,最終並不會得到中國的認可。有理有據的自信態度,在中國也同樣會得到理解,只是這類溝通應當關起門來進行,眾所周知,在亞洲沒有比『面子』更重要的事情。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耐德曾稱之為『爭吵中的合作』。」
《商報》客座評論的作者Heinrich von Pierer 曾常年擔任西門子總裁以及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主席等職,曾多次陪同柯爾、施羅德以及梅克爾等歷屆德國總理訪問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是位名副其實的「亞洲通」。他寫道,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高達1640億歐元,而德國企業也在中國進行了巨額投資。
「德國政界是時候面對現實了,肖爾茨、哈貝克以及貝爾伯克治下的停滯時代應當成為歷史,德國應當給予亞洲應得的重視,這也正是德國的利益所在。雙邊政治家互訪絕不是遊山逛水,而是為了增進相互理解,發展和加強政治、經濟和文化關係。
亞洲對德國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德國對亞洲的重要性,因此,是時候重新開啟亞洲政策了。正如一家著名報刊前不久呼籲的那樣,不僅對華關係需要一個新的開端,整個亞洲政策都需要一個新的開端。財政部長克林拜爾的北京之行,至少是一個好的開端。」
德國對中國已經無關緊要
柏林出版的《日報》評論到,德國政治家出訪中國,往往都是在執行一個「不可完成的使命」。如果他開誠布公地討論敏感議題,會被中方指責為「說教」,一些德語媒體也會指責他傲慢無禮。而如果他迴避敏感話題,則會被痛批面對專制政權喪失了道德標準:
「德國財政部長克林拜爾此次北京之行顯然選擇了折中路線,而且這很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保持對話渠道暢通,保持尊重的同時,並沒有刻意迴避批判性議題。最重要的是,他同總理和歐盟保持了政策上的協調一致。這位社民黨政治家做到了這一點,因此確實可以說他此行不負使命。
但事實也有另外一個層面:對北京來說,德國政府的立場已經無關緊要了。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認為自己處於強勢地位,是一位可以制定全球游戲規則的大國領袖。在現年72歲的習近平看來,至多只有美國總統川普才有資格和他平起平坐。在習近平的世界觀裡,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諸國都只是一些『中等國家』,或自願或被迫,這些國家最終除了順從已別無選擇。
中國官媒從一開始就將克林拜爾此行解讀為服軟的表現:以外長瓦德富爾為代表的德國政府試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對抗,但現在卻不得不追悔莫及地回到現實中來。這種解讀也並非毫無道理。
事實是,在可見的未來內,中國領導層不會在核心爭議中做出任何實質性讓步:公平競爭的問題以及為普丁的侵略戰爭提供經濟和政治支持的問題,都不例外。無論德國部長的態度是強硬還是軟弱,他都將無法影響北京的既定路線。」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