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亦敵亦友
2016年6月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周三以"支票4.0戰略"為題,刊文分析了中國資本收購德國高科技企業的戰略。
"中共政權近一年來一直在宣傳其'中國製造2025'戰略。和德國的'工業4.0'戰略相似,中國的這一經濟戰略注重的也是工業生產的數字化。機器之間能夠相互通信,海量的數據則將催生全新的業務模式。對於許多中國企業來說,這一戰略就是國家開出的一張採購清單。在工業數字化浪潮中佔據先機的企業,有望獲得大筆的政府訂單以及財政補貼。而在海外大舉收購的中國企業,也不必為資金問題發愁:國有銀行會提供相應的貸款。也就是說,如果庫卡真的被美的收購,它注定將和中國當局進行緊密合作。"
"這樁收購案在德國政府內引發了憂慮。畢竟,對於德國經濟而言,'工業4.0'戰略實在太重要了。德國絕不想再錯過第二次數字化浪潮。"
文章隨後回顧了上周德國經濟部長嘉布瑞爾試圖組織德國企業就庫卡收購提出競爭性報價一事。"但是,西門子拒絕了這個提議,該集團能夠自己建造完整的工廠,因此告訴柏林,稱對機器人製造商暫時不感興趣。而作為庫卡機器人最主要客戶的汽車產業,也宣稱沒有興趣。很明顯,沒有人考慮提出競價。看來,大家都非常擔心會惹惱北京的領導人--德國汽車產業極度依賴中國市場。"
《每日鏡報》則將目光投向了即將開始的梅克爾第9次訪華之旅。該報以"競爭之中謀共識"為題,問道:為什麼中國資本越來越多地收購歐洲企業?
"中國不再想當西方國家的生產基地,而想轉型成高科技製造大國。對這一經濟轉型的需求非常迫切,印度、越南等國早已能以更低的成本生產商品。通過收購歐洲企業,中國獲得的不僅僅是品牌,還有知識。在很多起案例中,中資收購都被視為一種雙贏的模式:歐洲企業由此能夠邁入中國市場。但在庫卡一案中,這一理由似乎不再成立。該公司生產的機器人,早已成功地打入中國市場。"
"對於德國而言,中國既是經濟合作夥伴,同時又是競爭對手。德國從對華貿易中獲利豐厚,中國早已是德國汽車行業最重要的銷售市場,兩國之間的年度商品貿易額已經高達1630億歐元。中國已經是德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僅次於 美國、法國以及荷蘭。因此,繼續保持良好的對華關係符合德國的利益。"
"但另一方面,德國也愈發感受到來自中國國有企業的壓力。許多中國國企的產能遠遠大於需求,卻又能獲得極為優惠的電力、貸款、物流服務。這對全球市場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尤其明顯。僅在今年,中國的鋼鐵過剩產能就達4.3億噸。"
文章接著指出,中國的產能過剩壓低了全球市場的價格,因此,德國政府有意保護本國相關企業免受其害。"與此同時,德國方面還有人擔心,中國人會從德國的機械製造行業中偷學相關的技術,中國企業很快就能以更低廉的價格生產機器。德國工業界因此呼籲加強對專利及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