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亮點》周刊發表評論認為,在德國外長推遲訪華、柏林與北京關係緊繃之際,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成為黑紅政府首位踏上中國土地的內閣成員。對克林拜爾而言,這趟旅程既是外交考驗,也是對德國政府對華政策的測試。這篇題為《克林拜爾中國行何以如此敏感》的評論寫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頻繁將產業政策作為施壓手段的做法,令德中關係日趨緊張。在此背景下,克林拜爾的訪華之行,當然就被賦予了極其重大的意義。畢竟,就在前不久,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剛剛因一場外交糾紛推遲了訪華行程,而克林拜爾也因此成了黑紅聯合政府中首位訪問中國的內閣成員,甚至早於聯邦總理梅爾茨的訪華計劃。
這也讓人們對此次中國之行充滿了期待,而克林拜爾本人似乎也不負眾望。他表示,他會討論台灣問題、俄烏戰爭以及貿易糾紛。此前,北京方面曾將對德國經濟至關重要的稀土材料作為施壓手段。
啟程前,這位身為德國副總理和財政部長的社民黨政治家對德新社表示:『我們不應只議論中國,而是要同中國開展對話。』他表示,世界上的很多問題,只有同中國合作才能得到解決。『我認為,我們將能夠同中方澄清一系列問題。』
財長搶外長的「飯碗」?
那麼,克林拜爾是否涉嫌越俎代庖、代行外交部長職責呢?產生這樣的印象完全在情理之中,柏林執政聯盟內部也完全有可能因此產生芥蒂。畢竟外交部長剛剛推遲了訪華行程,而克林拜爾此時前往北京,可以被解讀為執政夥伴之間在對華政策上意見相左:一邊是保守的基民盟,另一邊則是願意取得共識的社民黨。總而言之,現實同梅爾茨此前宣稱的『團結一致的外交路線』相差甚遠。
然而, 克林拜爾難道應該為了執政聯盟的團結而取消訪華行程嗎?那將會引起對華關係的嚴重危機,因此絕不是一個好主意。畢竟,德中財政對話會涉及一系列重要議題:相互間的市場準入以及金融市場的規範等等。德國工業需要保持同中國的良好對話渠道,德國一些行業存在著事實上的對華依賴。而一位輕率放棄這種對話渠道的財政部長,將只會損害德國的經濟利益。」
《亮點》周刊的評論指出,中德關係的複雜性需要克林拜爾在北京展示高超的外交平衡術。他觸及的每一個重大議題都會提高外界對「具體成果」的期待與壓力。而作為首位訪華的黑紅政府部長,在台海局勢、關鍵原材料供給以及俄烏戰爭等敏感議題上,克林拜爾也必須明確表達德方的立場。
「來自柏林政府圈的消息強調:『此次訪華行程早有計劃,並同總理府和外交部進行了密切溝通』。政府還強調,財政對話是聯邦政府對華戰略的組成部分。在可能的領域內,德國願意繼續同中國開展公平的夥伴合作。但值得強調的是,我們並不幼稚,我們會展示明確的立場,並會自信而透明地維護自身利益。
有鑑於此,此次訪華行程能否成功,並不僅僅取決於北京。如果克林拜爾在北京偏離柏林的軌道,或柏林的執政夥伴不同克林拜爾進行配合,那麼,注定會產生黑紅兩黨各行其是、各有一套對華政策的印象。而北京則會充分利用德國政府的內部矛盾,並加劇這種矛盾。而這一切顯然不是黑紅政府願意看到的場景。」
"與中國對話,必須承認一個苦澀的現實"
《柏林晨報》發表評論寫道,要想同中國開展對話,必須認清一個苦澀的事實:德中經濟實力的對比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聯邦德國的重要性正在下降。過去五年來,德國的對華出口已經下降了25%。『德國製造』已經不再是特別有吸引力的賣點,德國企業的技術優勢也在不斷下降。與此同時,德國的高成本模式也使其產品的競爭力不斷下降。總而言之,德國產品已經變得越來越容易被取而代之。
事實上,中國的貿易政策早已不再追求互惠互利。中國在稀土和晶片領域的主導地位,正在頻繁成為中國對德國和歐洲的施壓工具。前不久,中國以安世半導體為籌碼的權力游戲,就徹底暴露了德國整個汽車工業對華依賴的程度。
財政部長克林拜爾前往中國,計劃要商討我們所謂的『以規則為基礎的貿易關係』,但這種討論並不能帶來任何改變。德國必須同歐洲採取共同行動,認識到依賴問題,並降低依賴程度。在稀土等關鍵原材料領域,德國和歐洲必須同可靠國家建立夥伴關係。只有這樣,中國的施壓工具長遠才能失去效力。」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