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寫道:德國歷史悠久的汽車工業正在遭遇百年不遇的風暴,賓士和大眾紛紛宣佈裁員,零件供應商的處境則更為艱難。這篇題為《德國汽車工業的雙重危機》的評論寫道:
「當前德國汽車工業的困境比幾個月前更加嚴峻,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德國製造商在中國市場的處境進一步惡化;其次,美國前總統川普挑起的貿易戰正在重創德國汽車工業。中國和美國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汽車市場,而這兩個市場目前都『燃起了熊熊烈火』。
在中國市場,寶馬在第一季度的銷量同比下降了17%;大眾旗下的高端品牌保時捷銷量甚至暴跌了42%。在這個至關重要的亞洲汽車市場,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受歡迎程度要遠高於西方。而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以及訊息娛樂系統等電子服務,已成為中國消費者購車時的關鍵考量。但是在上述領域,德國汽車製造商顯然難以與本土競爭者匹敵。
中國電動汽車領域的領軍企業比亞迪,在產能嚴重過剩的中國市場上挑起了你死我活的淘汰式競爭。而一年前才開始涉足電動車行業的手機製造商小米也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市場。」
評論指出,德國車企在中國陷入競爭劣勢的同時,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大棒又給德國企業帶來了更大的衝擊。
「目前還看不到任何快速擺脫困境的出路。德國車企若想通過在美國新建工廠來規避進口關稅,不僅需耗費數年時間,還需投入數十億資金。而等到工廠建成投產之時,這些關稅以及貿易戰發起者川普本人是否還存在?
正當汽車工業面臨有史以來最大技術變革的關鍵時刻,德國車企卻在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美國同時陷入危機,這無疑令德國汽車工業陷入了極其危險的境地。為了不被競爭對手甩在後面,汽車製造商和零件供應商現在都必須投入重金,用於電動汽車、電池技術和智慧型化電子輔助系統的研發。寶馬、賓士和大眾目前的財務狀況仍較為穩健,但要在未來維系如此龐大的投資,就必須擁有穩定的利潤。但問題在於,德國車企目前在中美兩大市場的利潤都在大幅縮水。」
從「造車師傅」淪為「學徒」
《南德意志報》寫道,在汽車技術領域,德國車企已經從「造車師傅」淪為「學徒」,他們開始同中國的軟體和汽車公司合作,在中國設立新的研發中心。而這一戰略是否奏效,本屆上海車展將為此提供答案:
「過去幾十年來,德國的汽車技術一直被視為全球標桿。而現如今,德國車企必須在上海車展上證明,自己依然能在一個不再看重傳統工程技術、而是看重軟體、速度與價格的市場中立足。在電動車領域,從開發到設計再到數字服務,中國車企都已成為主導力量。而對於德國車企而言,這意味著不僅要在技術上迎頭趕上,還要轉變文化理念。在中國市場,僅憑『德國製造』已經無法令人信服。
...
本屆上海車展也表明:德國製造商的著眼點已不再是發布新款汽車,而是技術本身。因為中國不同品牌的車型在外觀上往往高度相似,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價格和數字功能。寶馬這次甚至沒有推出新車型,而是展示其未來車型將採用的技術。賓士雖然帶來了電動CLA的加長版和一款豪華廂式概念車,但其參展重點也同樣是軟體。在駕駛輔助系統方面,德國製造商也希望能夠迎頭趕上。
德國汽車品牌在中國的前景並非一派淒涼,但他們被視作行業楷模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不過,在市場邏輯、客戶期望以及研發速度方面,德國車企已經開始吸取教訓,迎頭趕上。此次上海車展期間,將檢驗德國車企是否能將這些認知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否能在技術以及戰略領域扮演好『奮起直追』的角色。」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