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共同抗擊中國

達揚(摘編)
2020年6月22日

中國快速擴展全球影響力的嘗試,招致了許多國家的不滿和抵制。有地緣政治問題專家指出,目前引發廣泛關注的中印衝突,只是全球反擊中國浪潮的開端。

Aktivisten der Orgnisation Swadeshi Jagran Manch protestieren gegen China in New Delhi
反對中國政策的印度民族主義抗議者圖片來源: Reuters/A. Fadnavis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印邊境上的緊張局勢在印度國內引發強烈的反華浪潮。分析家們普遍認為,由於中國努力擴展其勢力範圍,很多國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反華聲浪。《明鏡》周刊這篇題為《共同反擊中國》的長篇報導寫道:

"嚴重的緊張關係並不僅侷限於中印之間。世界很多國家正在形成反對中國的陣線。同中國的爭端有些是擺在明面上,比如印度,但有些爭端卻是暗藏的。印度地緣政治學家查拉內( Brahma Chellaney)表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只是全球反擊的一個開端而已。'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则表示,北京實力的提升造成了全球力量均衡的'根本性轉移',因此,今後西方軍事聯盟應同澳洲、日本、紐西蘭和韓國等'志同道合的國家'加強合作。他表示,'北約應當為建立一個基於民主和自由、而不是脅迫和強制的世界秩序而努力。'施托爾滕貝格雖然沒點名中國,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這場全球性勢力競爭的核心是美國和中國,亦即新老強國之爭。即便是在尋找新冠疫苗的問題上,中美兩國間也展開了競爭態勢。

從七十年代尼克森總統以來,華盛頓一直試圖同北京搞好關係。美國希望將當時處於赤貧和孤立狀態的中國融入到國際秩序中來,以便使中國逐漸接近西方。從經濟層面上概括而言,就是'以貿促變'。除個別小插曲之外,歷屆美國政府就堅持了這一對華政策,直到川普上台為止。"

文章寫道,在今天的華盛頓,已經沒有人去討論"以貿促變"的問題,人們更關注的是如何可以同中國"脫鉤",因為很多中國通都認為,川普的"美國優先"和習近平的"中國夢"注定了兩國間的長期對抗。而在歐洲方面,即將於七月一日出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德國已經表示,制定歐盟統一的對華政策,將是本屆輪值主席任期內的重點工作。文章寫道:

  "梅克爾正面臨艱難抉擇。她絕不會追隨美國的脫鉤政策。聯邦議院外交政策委員會主席呂特根表示:'試圖孤立中國的政策不符合德國和歐洲的利益。'但與此同時,德國對中國及其世界野心也越來越持批評態度。

問題在於,德國總理梅克爾是否有能力改變對華政策。批評者認為,梅克爾過於謹慎,其對華政策的重點則是德國的經濟利益。德國政府周一發布的輪值主席國期間行動綱領草案中,措辭雖然比以往強硬了一些,比如德國要求中方在"所有領域都更應注重互惠性',並強調了歐洲'價值觀'的重要性。但這些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川普,習近平與梅克爾在2017年漢堡20國集團峰會上圖片來源: Reuters/K. Nietfeld

歐盟策略更有勝算?

歐中關係今後的發展方向,也是今天歐中視訊會議的重要议題。《世界報》就此寫道:

歐洲有關對華關係的討論對中國領導層來說,也許是一個警示訊號。過去幾周,歐盟在貿易政策領域對中國採取了較為強硬的路線。比如,制定了歐盟內公共招標的新規定,以及強化對外國企業收購或投資歐盟成員國敏感企業的監控和防範。

這類規定首先是針對中國買家而制定的,而歐盟對於敏感行業的定義也相當寬泛。上周,歐盟工業專員佈雷頓以及負責競爭事務的歐盟副主席菲斯塔格提交制止不公平競爭的新方案,主要目的是防範收政府資助的外國企業來歐盟參與公共招標和收購企業。

一名歐盟官員表示:'我們也期待我們的制度競爭者中國能夠進行制度性改革。'但歐盟不會採取美國那樣的進攻性策略。'美國人按照他們的方式行事,我們則有我們的行事方式。'布魯塞爾相信,長遠來看,歐盟方式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