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劉霞、電池、貿易戰-德中關係有喜有憂

文山 摘編
2018年7月10日

周二早晨出版的德語報刊,密集關注了正在柏林舉行的德中政府間磋商會議。而當天晚些時候出版的報紙,則將評論的重點轉向正在飛赴德國的劉曉波遺孀劉霞。

Deutschland 5. deutsch-chinesische Regierungskonsultationen
圖片來源: Reuters/H. Hanschke

(德國之聲中文網)《斯圖加特報》以"沉默外交之勝利"為題,就中國當局准許劉曉波遺孀劉霞出國刊發了評論。文章認為,這既是正在柏林與李克強會晤的梅克爾總理之成就,也是此前靜悄悄的外交談判技藝之功勞。

"是否談及人權問題?是否談及政治犯的命運?每當有非民主國家政要來訪,梅克爾總理總是會被問及這些問題。而她的回答通常是非常簡短地予以肯定,同時又不透露細節內容。現在,中國對劉曉波遺孀劉霞予以放行,這應該也是梅克爾所推崇的沉默外交之勝利。梅克爾一直在為身陷軟禁、健康堪憂的劉霞作出努力。劉霞被准許登上飛往自由國家的飛機,正值李克強在德國訪問,這絕非偶然,而是有意釋放出的一個訊號。"

周二下午,劉霞在赫爾辛基機場轉機,準備飛往柏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Lehtikuva/J. Nukari

"和總是狂妄自大的美國總統川普不同,德國外交官在一片沉默中悄悄地享受這次勝利。在與李克強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梅克爾也沒有提到這件事。這種做法是正確的,否則,今後的類似行動就會變得異常艱難。這是因為,我們距離'無需外交拉鋸戰就能促成釋放政治犯'這種理想狀態還非常遙遠。"


 

德語區周二早晨出版的各報刊,則仍然將評論重點集中在德中經貿關係。柏林出版的《世界報》以"親近中國"為題,刊發社論指出,中國既是歐洲的重要夥伴,同時也是不太公正的強勁對手,但不論如何,歐中關係仍然值得去盡力維護。

"定期舉行的德中政府間磋商會議,雙方都認為對於雙邊經貿關係具有重要意義。美國總統川普不斷地在威脅讓貿易衝突升級,歐洲和中國都同樣面臨壓力,需要加強與美國之外的其他盟友之關係。對於德國而言,中共治下的中國現在已經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而且,中國作為投資者,其角色也愈發重要。現在,中國企業計劃在圖林根州建廠生產電動汽車電池,供應德國汽車廠商。這清晰地表明,技術轉移不再是單向的。"

"在這些正面新聞之外,德國經濟界也仍然在抱怨其中國業務所面臨的許多困難。北京儘管已經多次表達過改革意願,但這些問題卻依然存在。比如,德國企業在華投資,必須要與中國本土企業進行合作。許多德資企業在抱怨強制性的'以技術換市場'。政府干預市場在中國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因此,德中關係依然有許多改善空間。一方面,梅克爾總理必須繼續對北京施壓,促使其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另一方面,德國也應當在歐盟內部推動一份對華自由貿易協議。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今天,這樣一份協議將能起到解放手腳的效果。"

哈勒出版的《中德意志報》則尤其關心來自中國的寧德時代將在德國中部的圖林根州興建電池工廠。該報的評論寫道:"中國企業寧德時代想要向大家證明,費時費力的電池生產工作也能在德國有利可圖。德國車企大眾、寶馬、賓士及其供應商博世都不太敢於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投資,他們認為風險以及不確定因素都太大。這個理由本身沒有錯:一座嶄新的電池工廠,5年後可能就會面臨技術陳舊的問題。但是,按照這個邏輯,130多年前,卡爾‧賓士(Carl Friedrich Benz)、羅伯特‧博世(Robert Bosch)難道也不應該創立自己的企業?當年的科技革命,也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交通運輸的方式。如今,雖然還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但是交通運輸的變革很有可能來自電動汽車。"

寧德時代在福建省的工廠。該公司計劃在德國圖林根也興建一座電池工廠。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Imagechina/D. Changzheng

烏爾姆出版的《西南新聞報》則非常擔憂地關注了同樣的話題。評論以"依賴於中國"為題,寫道:

"自由貿易固然很美妙,但是對於梅克爾而言,全德國最大的電池工廠最好還是由德國投資者來建,而不是來自中國的寧德時代。梅克爾的這種想法可以理解。電池是電動汽車的核心組件。儘管工廠建在德國的圖林根州,但是,汽車之國德國還是最好應該擁有自己的技術,而不是完全依賴亞洲人。"

"這次偏偏是中國人來建這樣一座工廠,值得德國人警醒。顯然,德國工業界無力來承擔這樣一個項目。寶馬汽車表示,憑借政府補貼、政治意願以及相對不高的薪水水準,這樣的生產也能在德國進行。寶馬公司已經向這家工廠發去了大額訂單。"

"問題的關鍵是,德國車企如此依賴他人的做法是否明智。等到他們發現釀成錯誤的時候,局面就無法再改變了。中國人帶來了他們的技術,要是有一天外部環境不再適合了,他們還會帶著技術馬上離開。自由貿易的定律,就是如此殘酷。"

李克強與梅克爾在周一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圖片來源: DW/Irfan Aftab

武珀塔爾出版的《西德意志報》以"中國的魅力攻勢令人驚嘆"為題,刊發社論,

"在圖林根興建電池工廠,恢復進口德國雞翅,北京向柏林釋放的這一系列外交善意都令人驚嘆。對於梅克爾來說,在經歷了來自美國的叫罵、來自執政盟友的脅迫之後,這彷彿就是一屢政治曙光。但是,中國人的這一切,並不是為了討地位遭削弱的德國總理之歡心,而是為了尋求具體的中國權力利益。這一切也和避免歐洲分崩離析有關。"

"自從北京遭遇美國人的懲罰性關稅以來,他們就在尋找新的夥伴。東方巨人現在成為了德國最大貿易夥伴,正當其時。在這一背景下,德中兩國當然有著許多共同利益,但是也仍然有許多無法忽視的根本性不同。因此,德中聯手抗擊美國就不能是解決方案。我們現在更應該向北京施壓,讓中國人先解除本國的貿易政策壁壘,從而能夠向華盛頓發出一個訊號,告訴美國人'閉關鎖國不是萬能藥'。"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