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危險的升級

2025年11月21日

《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日本首相的涉台言論,引發中國強力反彈,中日關係再度陷入了危險的漩渦。《南德意志報》評論稱,德國財長克林拜爾完全跌進了北京的陷阱。

德語媒體:危險的升級圖片來源: Kaname Yoneyama/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寫道,對中國而言,日本首相的涉台言論具有明顯的地緣政治背景,因此不容姑息,於是發布了一長串的對日製裁措施。而日本首相也深知台灣議題的敏感度,因此她遣詞造句其實格外小心。這篇題為《中國政府的言行不負責任》的評論寫道:

」高市早苗的言論改變了日本的『戰略模糊』政策,同美國一樣,日本也一向刻意不明確表示是否會軍事介入台海衝突。高市早苗是要發出一個訊號。作為右翼政治家,高市早苗以其對華強硬立場而著稱。她不會畏懼中國,這次她確實證明了這一點。同時,她也想測試一下,如果東京公開表態『台灣有事』時日本會扮演積極角色時,鄰國及美國會做出何等反應。有鑑於此,高市早苗的表態既非幼稚,更非偶然。

多年來,美國一直在敦促日本在維護地區安全方面承擔更多責任。然而,川普对台灣的態度卻一直並不明朗,有時甚至讓人覺得他根本不在意台灣的命運。但對日本而言,台灣卻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安全議題,畢竟台灣距離日本只有一百公里。

近來中美關係的緩解,對日本而言未必是一個好消息。未來美國還迫切需要日本作為地區安全夥伴嗎?東京的地緣政治憂慮是真實存在的,而高市早苗關於台灣的表態則是一顆試探氣球,因此,北京做出強烈反應並不出乎意外。對北京來說,台灣屬於內部事務,因此即便只是純假設性質的軍事介入,也是完全不可容忍的。北京此次對日本發出的措辭強硬的譴責,也是在為其他亞洲鄰國和美國標示中國的紅線。」

《新蘇黎世報》評論也指出,北京的報復性措施顯然已經不合比例,用詞也過度粗野。中國外交官聲稱要砍掉日本首相的頭顱,旅遊部門也對日本發出了旅遊安全警報。

」煽動針對日本的、充滿仇恨和暴力的氛圍,是中國政府極不負責的行為。這種行為會導致怎樣的局面是有先例的。2012年,中日圍繞東海島嶼的爭議升級後,就曾引發了中國國內衝擊日本商鋪的暴力浪潮。中國還在一些電視劇裡宣傳仇日思想。去年甚至發生了持刀襲擊在華日本學校的事件,一名日本男童喪生。

2012年,中國爆發大規模反日抗議浪潮。圖片來源: Diego Azubel/dpa/picture alliance

這些事件本應成為對中國領導層的警示。但北京卻表現出了更多的好鬥情緒,而不是緩解衝突的意願。中國政府敦促高市早苗收回涉台言論,而接受這種屈辱對她而言無疑等同於政治自殺。而高市拒絕屈服,則反而可能使她收獲更多的支持。 

新蘇黎世報:中日之間的裂痕正在不斷加深圖片來源: Japan's Ministry of Defense/Jiji Press/AFP

日本方面表現出了對話的意願。但由於中國政府不給日本提供任何退路,中日之間的裂痕正在不斷加深,事態完全看不到盡頭。事實上,對雙方而言,無論從經濟、安全,還是人際交往的層面上,緩解緊張關係都是一個更為明智的選擇。」

對於德國財政部長克林拜爾本周的中國之行,《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寫道,德國財長似乎對北京之行感到滿意,但事實上,他跌進了多個北京給他準備的陷阱:

「首先,財政部長對中方提供的會晤安排感到滿意,因為很少有西方政治家會被安排如此多的高層會晤。克林拜爾強調,對話至關重要。

難道德國外交部長瓦德富爾是因為沒有興趣對話而取消訪華行程的嗎?事實卻是,當時正當安世半導體危機的高潮,北京卻沒有為瓦德富爾安排足夠多的對話機會。

中方對待瓦德富爾的方式,是一種羞辱。而稍後就同克林拜爾暢談要將德中關係提升到新的高度,這是又一次羞辱。克林拜爾在北京的歡快交談,無異於是給另一位內閣部長的傷口撒鹽,而這一切都是中共精心安排的。克林拜爾的會談夥伴王滬寧被視為中國激進派政策的設計師,同他的會晤絕不應成為炫耀的理由。


克林拜爾幾乎是漫不經意地表示,一旦出口管制再度升級,中國副總理已經向他提供了直接溝通的渠道。這聽起來不錯,但實際並非如此。首先,沒有人知道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溝通渠道,此事也不歸克林拜爾的財政部管轄。以前就已有過類似的提議。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案,而只是轉移視線的障眼法。這充分說明了,德國政府面對北京時的無力感。一個引入出口管制的肆意妄為的體制,卻以無辜羔羊的姿態表示願意提供幫助,來解決本來就是他們自己製造出來的問題。

在歐洲層面上,北京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拒絕對話,而同時又會利用類似克林拜爾這樣的訪華行程分化歐洲。如果德國得到單方面解決方案,將是對所有其他歐洲盟友的一記耳光。唯一能期望的是,克林拜爾此行至少傳遞了一個清晰的訊息:要麼以整個歐洲的共同立場解決問題,要麼就根本不會有解決方案。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