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如何才能信任中國?

文山(摘編)
2020年4月25日

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疫情最早期的疏失等問題,中國政府並沒有展現出很高的透明度。《新蘇黎世報》認為,此時若是打壓中國,可能反而會導致北京不願承擔更多國際責任。《法蘭克福匯報》則指出,疫情之後,西方政界與商界必須調整對華立場。

China Wuhan Coronavirus Institute of Virology
新冠是否來自武漢病毒研究所 成為眼下國際社會關注的重點話題(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H. Retamal

(德國之聲中文網)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最大的風險是弱勢的中國"為題,刊發評論指出,西方不應封殺中國,而是應當堅持推動北京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

文章注意到,近期中美之間圍繞著病毒的起源問題產生了巨大爭議。"這個問題最終只有通過獨立的國際調查才能解釋清楚,但是偏偏在這一點上,北京在踩剎車。中國當局出台了規定,要求國內學者在發表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研究成果時,必須要經過中央政府批准----這樣的決定無助於增進歐美對中國當局的信任,相反只會為西方政界提供新的彈藥,指責中方操作不透明。"

"這真讓人遺憾。在本次疫情中,中國在許多其他方面都展現出了比以往更多的合作意願。早在1月初,中國疾控中心主任就與美國疾控中心主任通了電話,幾天後,中國科學家公佈了病毒的完整測序。2月中旬,包括美國疾控中心專家在內的世界衞生組織專家組與中方學者一道前往武漢瞭解情況。4月14日,中國還向世衛組織全面通報了疫區封城情況以及解封計劃。習近平本人也在過去幾周與法國、西班牙、英國領導人通電話。即便外界對中國有著更高的期待:上述事件已經能表明,中國具備承擔國際責任的意願,而且不僅限於全球疫情危機時期。習近平很喜歡談論'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接著指出,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過去幾年間,北京的國際影響力也在日益擴大,但是中資企業的大肆收購、中國學者或留學生竊取外國科技、在南海爭議上無視國際規則、在國際組織中運用影響力打壓台灣等一系列舉動,都讓人難以對這個威權政體產生信任。但是,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任務、在"一帶一路"項目中與歐洲投資銀行等西方組織展開合作,這些舉動又確實在增進西方與中國之間的信任。

"這並不是說不應當批評中國顯而易見的不足以及破壞規則之舉動,但是我們也不應當條件反射式地對中國橫加指摘。中國對自身歷史十分敏感,一旦讓中國人感受到強敵環伺,情況就會變得十分危險,中國國內的強硬派就會佔上風,後者一直主張進一步對外隔絕。而溫和派則會陷入被動;習近平上台以來,他們雖然受到了打壓,但是卻依然存在。有所區分的、致力於更大國際責任的對華態度固然會很艱難,但是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更好的方案。"

"對中國的恐懼是不合時宜的,相比北京不時發出的叫囂,真實的中國其實更加脆弱。全球性的新冠危機讓中國經濟陷入了困境,前景不明。而且中國本身還面臨著債務高、人口老齡化等結構性問題,缺乏制衡機制也造成了嚴重的效率低下與錯誤導向。'一帶一路'以及'中國製造2025'項目也並沒有西方人所想像的那樣運轉良好。"

作者認為,中國的國力目前已經被疫情所削弱,發生政治動蕩也並非不可能,西方經濟屆時也會受到衝擊。"而北京的溫和派一直在致力於與西方的諒解,他們能夠接受外國的批評,而且十分關切中國的國際形象。誠然,中國向眾多國家援助口罩、防護服等物資時,也想展現其所謂的專制體制優越性,但是中國在乎的並不僅僅是宣傳。北京同樣也想表明,有意願在全球危機時刻承擔更重要的責任。"

"這毫無疑問會是一樁好事。儘管面臨當下的體制競賽,國際社會還是應當致力於讓中國更加具有責任感、更加可以預測。一個弱勢、封閉的中國則會是對全世界的威脅。相互信任才能有利於合作。而這種信任,在當前的危機時刻正需要最大程度的透明才能建立起來。絕不能像武漢官員那樣,在疫情最早期掩蓋實情。"

習近平知道: 疫情掌控不好會直接威脅到執政合法性(資料圖片攝於2020年3月10日武漢)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Xinhua/X. Huanchi

"事關信任的問題"

《法蘭克福匯報》以"事關信任的問題"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政府要求外界對其予以信任,但是新冠危機不禁讓外界懷疑,中國到底是否值得信任。

文章同樣從病毒起源問題出發,指出中國政府應當在該問題上展現透明度,並且拿出真正的證據表明病毒到底是否源於野生動物市場或者實驗室事故。

"然而,這就要求中國政府必須具備一定的公開性,可是中國體制無法做到這一點。這是因為,一旦開展真正的調查,其結果就不能在一開始就規定好。真正的調查有可能會揭露中國確實犯了錯誤,但是按照中國當局的說法,中國是不可能犯下嚴重錯誤的。"

"對於其他國家而言,這一對中國的認知具有超越疫情的重大意義。不論別國喜歡與否,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正在上升,作為國家(比如德國)或者國際聯盟(比如歐盟),究竟應該持有怎樣的對華關係?這個國家只願遵守自己制訂的規則。一個將一切外界審視其行為的訴求都視為侮辱國格的政權,是否值得信任?要是不能信任這個政權,又應該對其採取怎樣的政治措施,以及經濟措施?"

"今天拋出這些問題,本不應該讓任何人驚訝。中國絕非在新冠疫情期間才展現出真實面孔。多年來,西方政界、尤其是商界一直用粉紅色眼鏡看待中國。中國的經濟成就確實令人震撼,不僅是中國自身,整個西方也從中獲益匪淺。"

作者接著指出,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上升,其政治影響力也在增強。而西方長期以來卻一直以為,中國政治實力隨經濟實力一同上升是一件好事。文章認為,事已至此,經濟上與中國強行剝離並非上策,"但是我們必須思考的是:一個從成本角度必須在中國進行的投資項目,是否應當從更長遠的戰略角度來考慮,從而落戶於其他地方,比如歐洲?"

"中國領導人很樂意見到其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要是其國際責任也同步增長,事情則會變得複雜。國際責任也包括考慮他人的訴求,可是這並非中國政府的強項,北京更願意煽動狹隘的民族主義。"

"而且,中共政權的地位並不穩固,這更加大了與中國建立互信關係的難度。疫情期間,北京在國內外製造的一系列噪音,很大一部分都可以歸咎於這種不穩固地位。中國政府已經陷入了兩難。如果他承認錯誤,就會暴露其弱點,而按照中共的觀點,暴露弱點就會損害執政合法性。現在,中國必須想法走出這條死胡同。對於國際社會而言,決不能因為中國被恐懼支配就不再對北京發出批評。"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