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尋找新的對華政策
2019年12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基民盟人權問題專家米夏爾‧布蘭特(Michael Brand)對德國總理梅克爾的對華政策提出了強烈批評。布蘭特接受《世界報》採訪時表示,在如何對待中國的問題上,梅克爾總理已經失去了勇氣和耐力。他表示,鑑於中國政府對維吾爾人、藏人的壓制以及越來越長的嚴重侵犯人權的清單,西方不能繼續熟視無睹了。《世界報》發表題為《尋找新的對華政策》的評論,對布蘭特的觀點表示支持,並認為德國對華政策的盲點並不僅侷限於人權問題。評論寫道:
"重新審視德國對華政策已經刻不容緩。中國早已不再是一貧如洗的發展中國家,而以貿促變、促成該國民主化轉型的期望也早已落空。無論是在戰略、經濟,還是意識形態領域,中國都已經成為西方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有鑑於此,西方必須盡快制定出顧及上述各種因素的新的對華政策。也就是說,以來自中國的核心技術為基礎的產品,比如華為和5G,對其安全風險也應更加慎重對待。此外,也應採取更強硬的手段對中國在貿易上的一些做法予以反擊。歐盟存在的意義恰恰在於,歐洲各國齊心協力來應對中國這樣的超級大國。西方各國還應密切關注中國操控和影響公眾輿論的嘗試,比如通過資助西方大學滲透研究機構等等。
今年春天,歐盟出台了對華戰略文件,對北京發出了明確的訊號。而德國似乎仍停留在對華政策的老路上。德國對華為參與5G網建設所帶來的安全風險視而不見,就凸顯了這一問題。這也反映出,在對華政策方面,梅克爾總理已經沒有了雄心大志。她非但沒有去推動就對華政策進行必要修正,而是在阻撓這一進程。"
過去幾個月來,中國方面一再重申,如果美國一意孤行,繼續"干涉中國內政",中國將採取"嚴厲的制裁措施"。但《商報》評論認為,川普总統簽署《香港民主與人權法案》後,中方宣佈的反制措施卻顯得"異乎尋常的溫和"。評論認為,無論是禁止美國軍艦在香港停靠,還是對非政府組織的活動加以限制,顯然都不能傷了川普的"元氣"。評論寫道:
"中國沒有採取更為強烈的反制措施的確令人驚訝。畢竟過去幾個月來,一旦涉及北京所謂的'內政',中國的反應要比以往更為強烈。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川普签署了兩項旨在支持香港示威者的法案。對北京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嚴重的挑釁。
北京本來可以給美國沉重一擊,可以讓川普暴跳如雷,那就是打貿易牌。但中國政府並沒有這麼做。一個可能的原因是,18個月的貿易戰和經濟增速放緩已經令中國底氣不足。另一種可能性則是,中國嘗試將貿易爭端和香港問題區分開來。"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